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 最近 Joeman 宣布停掉《Joe是要對決》,大家都在討論為什麼流量還很好的系列會突然收掉。他自己說的原因很直接:倦怠了。每週吃一次高檔餐廳,聽起來很爽對吧?但連續吃幾十周,還要在鏡頭前表演出興奮感,其實是很消耗的。 但你知道嗎,這不是台灣創作者的專利。如果你關注國外的創作者生態,會發現這根本就是一場全球性的流行病。 Emma Chamberlain,那個在2018年用獨特的vlog風格爆紅、現在有一千多萬訂閱的YouTuber,你猜她巔峰時期一個月做幾支影片?五十支。對,五十支。平均一天要產出一到兩支內容。最後她整個人垮掉,刪掉TikTok帳號,YouTube直接停更,在她自己的播客上坦承她完全倦怠了。 Lilly Singh也是,那個超級能幹的創作者,最後受不了一週兩更的地獄行程,2019年直接宣布要專注心理健康。連 MatPat 這種等級的頂尖創作者,最近也因為exhaustion和沒有work-life balance而退出。PewDiePie,那個有一億多訂閱的傳奇,也在鏡頭前說「我累了,我真的很累」然後宣布要休息。 這不是偶然,這是結構性的問題。 你知道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倦怠」列為正式的醫學狀況了嗎?不是那種「唉我今天好累喔」的累,而是一種會實際傷害你身體的職業病。它的正式定義是「工作引發的綜合症,結合了情緒耗竭、去個人化,以及成就感降低」。聽起來很學術對不對?但症狀其實超具體:憂鬱、易怒、失眠、無法專注、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意義。更恐怖的是,長期倦怠會導致心臟病、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還會讓你的免疫系統下降,更容易生病。 這不是「休息一下就好」的等級。 我最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角度,是從「情緒勞動」來解釋創作者為什麼這麼容易倦怠。情緒勞動這個詞本來是用來講空服員、護理師、客服人員那種工作的—就是你心情再差,都要在客人面前保持微笑和耐心。但仔細想想,創作者面對的情緒勞動可能更密集。 你今天心情超差,但你還是得打開鏡頭,表現出熱情和活力。你其實沒那麼喜歡某個產品,但因為是業配所以你得裝得很興奮。你剪片剪到凌晨三點快崩潰了,但明天的影片不能delay因為你知道演算法不等人。這種「假裝熱情」的狀態,研究上叫做 surface acting(表面演技),會導致「情緒失調」—就是你真實的感受跟你展現出來的情緒差太多,這個落差會一直消耗你的心理資源。 更慘的是,有些創作者會想「我不要只是演,我要真的投入」,試圖說服自己真的熱愛正在做的內容。這叫 deep acting(深層演技),但研究發現這個更累,因為你不只是在表演,你還在試圖改變你內在真實的感受。《哈佛商業評論》有篇相關文章我貼在對話處。 有個22歲的TikTok創作者跟紐約時報說:「我會到達一個點,覺得『我今天必須做一支影片』,然後我整天都在恐懼這個過程。」這句話超真實的,對吧?當展現熱情本身變成工作的時候,熱情就會被消耗殆盡。 如果你覺得這只是少數案例,那我告訴你一些數據會嚇死你。2025年有個針對美英兩國一千個創作者的研究,發現52%的創作者因為這份工作經歷倦怠,37%的人認真在考慮要不要乾脆不幹了。另一個研究更誇張:79%的創作者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倦怠。而且如果你已經把內容monetize了,這個數字會跳到83%。 換句話說,當創作變成你的收入來源時,你倦怠的機率反而更高。因為這時候你不只是在創作,你是在維持一個「不能失敗」的事業。 而且最大的壓力來源是什麼你知道嗎?演算法。 這很微妙,因為演算法本身沒有情緒,但它會讓人超級焦慮。心理學家用拉岡的理論來解釋這件事,說演算法焦慮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是他者慾望的什麼對象」。講白話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演算法到底想要什麼,你也不知道觀眾真的想看什麼,你只能透過那些數字—觀看次數、點擊率、留言數—來猜。每次上片都像在賭博,每次看到流量掉就開始懷疑人生。 有個創作者寫說,他會去研究關鍵字,做演算法會喜歡的內容,那些影片確實表現很好。但這很諷刺,因為創作從他的熱情變成純粹為了排名而做的東西。他說這是一個catch-22,一個兩難困境。 更慘的是,很多創作者會陷入一種強迫性的自我監控:每小時看一次流量,跟其他創作者比較,影片表現不好就覺得很痛苦,超級害怕休息會被演算法懲罰。有人跟The Verge說「我盡量不要休息太多次,因為我覺得觀眾不會原諒我」,之前我有看到百靈果主持人一面到歐洲旅遊一面提到自己fear of missing out的焦慮。 但真相是,YouTube官方其實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他們的系統在推薦影片時,根本不會考慮你上傳頻率或過去影片的表現。所以那個「演算法會懲罰你休息」的恐懼,更多是心理作用而不是事實。但問題是,這個恐懼本身就足以讓人倦怠了。 那怎麼辦?很多人會說「休息一下啊」,但這其實不夠。有個專門輔導創作者心理健康的精神科醫師Dr. K就說,只是休息而不處理根本問題,並不能真正解決倦怠。因為倦怠的根源不只是工作量太大,而是更深層的東西。 比如說,報酬跟努力不成比例。有個治療師Kati Morton解釋,倦怠發生在「你獲得的回報跟你投入的努力不成比例」的時候。這個回報不只是錢,還包括成就感、認可、意義感。你做了一支自己超滿意的影片,結果流量超爛,那種挫折感會累積的。 再來是沒有界線。創作者的工作根本沒有下班時間,你的手機就是你的辦公室,社群媒體既是工作場所也是休閒空間。這種無界線的狀態讓你永遠無法真正「離開」工作。而且創作是很孤獨的,你可能有幾百萬粉絲,但當你凌晨三點一個人在剪片的時候,房間裡就只有你。沒有同事可以討論,沒有人真的理解你在經歷什麼。 還有就是比較陷阱。社群媒體的本質就是比較,你一直看到其他創作者的成功、他們的流量、他們的業配,但你很少看到他們的失敗、焦慮跟崩潰。所以你會覺得「是不是只有我不行」。 那有什麼是真的有用的嗎?研究上有提到幾個方向。一個是「自我同情」,就是當你影片表現不好的時候,不要狂罵自己「我好爛」,而是告訴自己「每個創作者都會遇到低潮」。聽起來很雞湯對不對?但研究發現這個真的有用,因為自我同情可以減少那個情緒失調的程度。 還有「心理彈性」,就是接受「不是每支影片都會爆紅」這個事實,調整你的期待值,在你的價值觀跟流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另外就是真的要去找同為創作者的夥伴,不是粉絲,而是真的懂你在經歷什麼的人。可以一起分享困難,不只是成功故事。 然後系統化你的工作流程也很重要。用番茄鐘或時間區塊來管理專注力,批次製作內容(一次拍好幾支),設定明確的下班時間即使你在家工作。還有一個我覺得很關鍵的:保有一些「熱情專案」,就是在那些演算法導向的內容之外,留一些純粹為了自己而創作的空間,不在乎流量不追求完美,只是因為喜歡而做。這能幫你記得創作本身可以是快樂的。 但講真的,創作者倦怠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整個系統的問題。平台的演算法設計鼓勵高頻更新,但沒有提供足夠的心理健康支援。品牌的業配要求常常很不合理,壓縮創作時間跟創意空間。觀眾期待「一週一更」變成標配,但沒人問這是不是可持續的。而且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創作者」就是玩玩而已的工作,不是一個需要被保護的職業。 YouTube現在有開始提供一些創作者心理健康的課程我會貼在下方對話框,一些品牌也開始調整合作方式,但這還不夠。 所以回到Joeman停掉《Joe是要對決》這件事,我覺得這不是失敗的故事,反而是一種覺醒。他選擇承認「我累了,這個系統有問題,我需要改變」。倦怠不是軟弱,它是你的身體跟心理在告訴你:你正在透支自己。 如果你是創作者,請記得你的價值不等於你的流量,休息不是懈怠而是必要的維護,尋求幫助不是失敗而是勇氣。你創作的原因不應該只是「因為演算法要我這麼做」。 如果你是觀眾,請理解創作者也是人不是內容製造機,一支遲到的影片好過一個倦怠的創作者,真誠的支持比催更有意義。 創作者倦怠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這個時代對「生產力」、「成功」、「價值」的扭曲定義。當熱情變成工作,當工作變成表演,當表演變成生存—我們真的該停下來問:這樣值得嗎? 也許真正的聖杯不是找到永遠不會膩的內容公式,而是找到一個可以永續的創作方式。 參考資料都來自國際研究跟報導,包括Billion Dollar Boy的創作者倦怠研究、WHO的醫學定義、還有各種心理學跟社會學的學術文獻。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查 creator burnout、emotional labor 這些關鍵字。 原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usie.li.35/posts/pfbid0Z4RSEAzRxQNVEksgrshwacysQpW9KaV8wmbU3jURJTw5XiBuCsW3beuFRygfe1Lkl?rdid=lkR75q2LH4InLIOi#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QOJxkKOyfeSO0OIvLk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