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這是一個很好的歷史回顧問題!了解這些協定的發展歷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它們的角色和設計初衷。

---

## IGMP 與 PIM 的問世時間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確實比 PIM (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早很多問世。IGMP 最初就是為了解決區域網路內多點傳播的成員管理問題而誕生的。**

它們的發展時間線如下:

---

###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GMP 的不同版本問世年份:

* **IGMPv1:**
* 最初的規範是在 **1989 年**的 RFC 1112 中定義的。這奠定了主機向路由器宣告多點傳播成員關係的基礎。

* **IGMPv2:**
* 於 **1997 年**在 RFC 2236 中發布。這個版本的主要改進是引入了「離開群組」的功能,讓主機可以更即時地通知路由器它不再需要某個多點傳播流量,從而提高效率。

* **IGMPv3:**
* 於 **2002 年**在 RFC 3376 中發布。這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版本,最重要的改進是引入了「源過濾 (Source-Specific Multicast, SSM)」功能,允許主機不僅指定想要接收哪個多點傳播群組的流量,還可以指定只接收來自**特定來源**的流量。

### PIM (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PIM 的發展則是在 IGMP 確立了主機與直接相連路由器溝通的基礎後,才開始更成熟地發展,以解決**路由器之間**如何有效率地建立多點傳播路由路徑的問題。

* PIM 的概念和早期實作可以追溯到 **1990 年代中期**。雖然沒有像 IGMP 那樣明確的單一「問世年份」,但其主要的模式和相關的 RFC(例如 PIM-Sparse Mode 的 RFC 2362)是在 **1998 年**左右發布的。之後,PIM-Dense Mode (RFC 3973, 2005年) 等也相繼標準化。

---

### 歷史演進總結

這個時間線反映了多點傳播技術的逐步發展:

1. **先解決「最後一哩路」的問題 (IGMP):** 為了避免區域網路內部多點傳播流量的氾濫,首先需要一個機制讓主機告訴它直接連接的路由器它對什麼感興趣。這就是 IGMP 的角色。
2. **再解決「骨幹網路」的問題 (PIM):** 一旦路由器知道了本地訂閱者的需求,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些路由器如何跨越更廣闊的網路(例如網際網路骨幹)去獲取這些多點傳播流量,並將其高效地路由回來。這就需要 PIM 這樣的多點傳播路由協定來在路由器之間建立協作機制。

所以,您的判斷是正確的,IGMP 確實比 PIM 更早出現,並且先解決了區域網路內多點傳播的訂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