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這兩天,一位北一女的國文老師在記者會中發表一篇聲明稿,表示教改在去中國化的原則下,讓各級學校、老師、學生沉入黑暗的教育深淵。她更舉明末大儒顧炎武的文章《廉恥》為例,說學生有機會思考什麼是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不再能理解恥是清清白白的辨別。這件事成為今天網路上的熱門話題,那我聽完這位老師的意見,也有點話想說。
首先,這位老師真的是不學無術,連吊書袋都能吊錯。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不是清清白白的辨別。這句對恥的解釋,來自於蔣介石新生活運動,而它就是句白話文,試問難道不讀《廉恥》就無法理解新生活運動嗎?不讀文言文就無從遵循蔣委員長的諄諄教誨了嗎?
說實在的,要我說的話,回頭去看國文課本往昔所選文章,確實有許多有可觀之處。例如蘇軾的《教戰守策》談知安而不知危,談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例如賈誼的《過秦論》談以秦之強盛,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最終迅速滅亡。例如歐陽修的《縱囚論》談帝王御下之術,談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例如蘇轍的《六國論》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例如李斯的《諫逐客書》談秦應廣納人才,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即便是高中課文中未選錄的文章,也有許多是意義高遠令人深思的,例如《管子》輕重戊中講如何談笑間輕取魯梁;例如老子《道德經》中談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例如《鹽鐵論》中談西漢行政經濟民生等廣泛議題。
我舉這麼多例子是想講,區區一篇札記中的短文,如何有資格拿來做為古文的表率?即便顧炎武自己也說他平生之志與業皆在《日知錄》之中,《廉恥》一文可不是日知錄的內容。那為什麼區桂芝不提這些經典名作,偏偏只舉《廉恥》?我以為是她眼界有限,見識不寬所致。教戰守策談國防,過秦論談治國,管子談經濟,老子談天之道,這些都不是她能懂的,甚至未曾與聞也未可知。以《廉恥》為題,恰恰是我們常說的戰態度,起手先給你戴頂帽子,至於有理沒理她才不管。
韓昌黎文起八代之衰,主張文以載道,這個道可不是道德的道,而是道理的道。文學的價值應該在於傳達道理,言之有物,所以到了民國才會提倡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偏偏區老師不明道理,又何以傳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她在北一女教書,教的是天下英才。原本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樂也,但是昩於事理的區老師卻不想想,課綱面對的是全台的學生,有不足者當學之,力有餘者當可補之。對於英才呢?他們行有餘力,想多讀些文言文也沒人阻止他們;但是對於學力原本就不足的學生,他們閱讀的量已然不多,以白話文帶領他們進入文學賞析的世界才是正途。背離天之道而行之,豈有道哉?
講白點,給你教全台灣資源最多最聰明的北一女學生,學生有好成績不是你教的好,學生成績不好就是你的責任,這有什麼好得意的?有種的去參加TFT到台灣各偏鄉教那些資源不足的弱勢生試試嘛!
我是個生意人,走跳江湖二十餘年,看過學校中的老師多的是不明事理又自視甚高的人,所以才會成為詐騙集團的首要目標族群。何時我們的老師能旁徵博引,能今古參照,能談縱橫捭闔,能論經濟民生,讓我們的文史教育回到文以載道的出發點,那才有救。至於區桂芝這種等級的老師,只要她還留在教育現場,就只會教出一罈子醬菜,發霉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