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上週看到一篇文章寫到「出書是利潤最差的商業模式」觀點,大概是說現在作者跟出版社簽約出書一刷幸運能賣個 5000 本的話,版稅收入不超過 20 萬元,半年出一本書月薪也就三萬多。
通常一本書六七萬字(也有四萬字以下的網紅書,特例不算在內),差不多是每週寫一篇三千字左右的文章連載 6 個月。若轉換模式,推出月費 120 元的付費訂閱,則只要有 300 名讀者願意訂閱,月薪就能達到 36000 元。
若是改成影音課程,大概拆成 4-6 小時,每堂課 20 分鐘,12-18 堂課就讓學生很有「飽足感」,儘管內容未必有書本充實,價格卻可以提到 3 千乃至萬元以上。雖然製作成本大幅提高,也會需要跟製作、行銷團隊和平台分成,但只要找到 100 名消費者,銷售額就足以達到 30 萬元以上。
的確,同樣是販售知識,橫算豎算,出書都是利潤最差的。網友現在很喜歡嘲諷賣課賺錢的老師,但是造成現在這種結果——創作者越來越傾向於高成本高售價的知識變現——有一部分原因也是書籍銷量實在太差了,甚至無法讓作者取得合理報酬。
我自己看書,也訂閱付費文章,也買影音課程,不過有時滑到一些賣課廣告,發現其內容可能是網上蒐集得到的免費內容、或是價格幾百塊的某本書講過的東西,不禁傻眼,更詭異的是不少網友沒有辨別能力、紛紛趨之若鶩。
有些人說,因為看書實在很累,也不能保證確實吸收。這個市場的確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無可厚非,我也絕對支持作者理直氣壯的賺到更多錢;產業的沒落常常就是因為沒有錢,人們才離開了。
但是,正如我常常不厭其煩強調的,書是最低成本的投資方法。我憂心的是,當這個社會的作者越來越不願意出書、轉而用高利潤的方法出售知識,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喪失通過閱讀來形塑思想和提升自我的能力?
⋯⋯可能預見的結果,我沒有自信如何完整表達不被誤解。簡單的用事例說明,就是如果我是一名家長和教育者,我希望孩子們有任何好奇的事,能從書中找到答案。與其買一套幾千幾萬的課,我希望他們拿起一本書來專注閱讀。
我希望孩子能有主動求知、跟自己對話的能力,希望他們從小就養成用最低成本獲取最大收穫的超能力,這樣子即便未來有一天面臨真正的困難,他們也能獨力跨越。
而期望孩子們做到這件事,大人們必須以身作則先做到。
幼稚園的我喜歡撿大人看完的報紙來看,5 歲那年我開始讀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儘管不太懂,但讀的時候,被大人誇獎「你真厲害」,我高興得接著把阿嘉莎的全套都硬是嗑完了。我今年快滿 37 歲,還記得我讀的第一本推理小說是《鏡子魔術》。
大人們如果能夠不再塞手機或平板給孩子們打發時間,自己閒著沒事就看書,也帶著小孩看,這種習慣會成為讓他們受益終身的超能力。
看書的人一點也沒有比較高尚,出書是利潤最差的商業模式。書籍訂價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作者改道去賣課,我認為鼓勵看書和買書是違反資本主義的口號,也只有理想主義的人聽得進耳。
但是,逆流而行,創造一個沒有鈔能力仍可運用超能力來翻身的社會,也是很重要,且值得去做的事。

圖說:照片中是網上Google不到、賣課老師也講不完的書。

我現在因為腰痛很少寫作,每個月還是有用 podcast 介紹書。也許把書的內容說詳細一點流量會比較好,不過,畢竟我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去看書,目前維持原本的做法。我想我終究不是一個商人,是創作者,但兩邊都沒有什麼不好。
我的 IG: kyo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