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作者本人說《隱蔽嫌疑人》是小品,因為死的人比較少(這是講好玩的)還有處理的事情比較personal。作者自己都這樣講了,旁人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但我第一時間卻會忍不住想反駁,因為在我看來,這本書的核心是很普世性的:人如何孤獨,卻又忍不住想要尋求連結。這確實是很個人,但我們每一個人到頭來都是「個人」,所有社會性的大議題,到最後都會回到這個個人問題:「如果我做了/不做OOXX,我是否還能面對自己並且活下去?我能不能面對我的人生?」所以我會覺得,雖然這本書並沒有深入去探討某個巨大的社會議題或者時代變遷,卻也沒有很「小」。

故事裡的犯罪驅動力來自個人情感,基本上就是報私仇/出於愛而進行的犯罪。不管是現實還是小說,這樣的犯罪乍看很多,滿地都是所謂的「情殺」或者「報復」案件,但那些真實犯罪或者虛構作品的感情核心,鮮少像《隱蔽嫌疑人》裡這樣純粹,甚至多半是口口聲聲說愛對方,實際上都是自私算計。但闞致遠在這方面很不一樣。獨自承擔一切到最後的闞致遠,這二十年來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其實沒有很直接的著墨,故事裡沒有他自己現身說法的手記;他看來始終都在執行別人的意志,最後還幫忙說明死者們的想法,卻略過了自己。這個近乎無私的空白,我們都知道是某種愛,但看不清實際輪廓,因為當事人並不解釋——這個愛的深度與內容我們只能想像,越想像就越是不忍。實際上可以這麼說:讀者在這個角色身上,投射自己對無私之愛的最高想像,我們會因此感動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人真的能這麼無私嗎?為什麼他會這樣以身犯險,堅持執行死者們的意志?他在執行這一切的時候,心裡到底有什麼起伏變化?如果往這裡寫,好像真的就會變成《罪與罰》那樣的文學大作XD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直覺上我會覺得這作品不小——作者為它創造了一個很大的內部空間,讓讀者們可以共鳴。我大膽猜測,此書的長銷程度說不定可以追得上《13·67》,至少我覺得如果要向沒讀過陳浩基作品的人推薦一本入門作,現在我就會先推薦《隱蔽嫌疑人》,篇幅不會很長,卻又可以展現出這位作家的技巧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