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Cheng Hsun Tseng [2025/04/06] 繞過俄羅斯直通歐洲!中國砸千億打造「中亞鐵路」


當全球貿易版圖因俄烏戰爭、紅海危機而劇烈震盪,中國正悄悄啟動一項戰略級基建計畫——斥資23.5億美元(約新台幣750億元)興建穿越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的520公里鐵路,打造直通歐洲的「中亞走廊」。這條繞過俄羅斯的替代路線,不僅是北京分散地緣風險的保命符,更是對抗美國貿易戰的暗棋。

一、俄烏戰爭逼出Plan B:從「背靠背」到「繞路走」
「中俄合作是背靠背、肩並肩。」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今年3月才高調宣示兩國友誼,但檯面下,北京早已啟動「脫俄」物流計畫。2023年12月,一條造價千億台幣的鐵路在吉爾吉斯斯坦動工,這條穿越中亞的「中亞走廊」(Middle Corridor),正是中國為避開俄羅斯風險的祕密武器。
(數據會說話)

根據最新貨運統計,2021年經裏海路線的貨櫃量僅5.5萬TEU(20呎標準櫃),但到了2024年暴增近7倍至38.1萬TEU。反觀傳統經俄羅斯的「北方路線」,雖仍佔中歐鐵路貨運7成以上,卻因戰爭導致保險費飆漲、班次不穩,2023年運量驟降26%。「現在客戶聽到要過俄羅斯,寧可多花兩週走海運繞好望角。」深圳一家貨代業者透露。
這條新路線的戰略價值,在2022年2月俄軍入侵烏克蘭後瞬間浮現。當時歐洲貨主集體抵制俄羅斯過境,中國出口的筆電、太陽能板卡在哈薩克邊境動彈不得。北京這才驚覺:號稱「無上限」的俄羅斯盟友,竟成了貿易鏈上的未爆彈。

二、23.5億美元買什麼?解密中亞鐵路三大優勢
中國砸下的23.5億美元貸款,究竟能換到什麼?從官方文件與物流專家訪談中,可歸納出這條鐵路的「黃金三角」優勢:
1. 時間砍半:18天直達歐洲
目前經俄羅斯路線最快14天抵歐,但中亞走廊透過升級哈薩克港口、簡化亞塞拜然通關,已將運輸時間從53天壓縮到23天。德國物流巨頭Rhenus更預測:「2026年全線通車後,有望縮至18天。」雖然仍比北方路線慢,但已比海運的35-40天快上一截。
2. 避開兩大地雷區
紅海危機讓中國吃足苦頭——2023年底以來,葉門叛軍「青年運動」攻擊商船,導致中國對歐出口海運費暴漲3倍。中亞走廊不僅避開紅海,還繞過可能因台海衝突遭美國封鎖的麻六甲海峽,等於買了雙重保險。
3. 稀土與能源備援網
這條路線暗藏資源野心。烏茲別克擁有全球第12大鈾礦,哈薩克更是中國稀土進口第三大來源。蘭州大學學者直白點破:「中亞走廊已從備胎晉升主幹道,尤其對戰略物資運輸至關重要。」

三、歐盟的盤算:134億美元投資對抗中俄影響力
正當中國鋪鐵路之際,歐盟也沒閒著。2025年4月3日,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在烏茲別克宣布「全球門戶」投資計畫,豪擲134億美元(約新台幣4300億元)升級中亞基建,目標直指中國的軟肋——土耳其瓶頸段。
(地緣博弈現場)

布魯塞爾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分析,歐盟此舉有雙重目的:
短期:搶修中亞段鐵路,讓自家企業少付30%「中國路線」過路費
長期:建立繞過中俄的「第三條路」,尤其鎖定哈薩克鈾礦(佔全球產量40%)
微妙的是,歐盟與中國在「繞俄」目標上同床異夢。范德賴恩演講時刻意強調「與價值觀夥伴合作」,被解讀為排除中國主導;而中國則加速拉攏土耳其,即便土國收留數萬維吾爾難民,北京仍默許其參與鐵路建設——畢竟,誰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誰就掐住中亞走廊的咽喉。

四、塑料兄弟情:中俄「貨可斷,交情不變」的現實主義
「中俄是永遠的朋友,絕非敵人。」王毅這句話在鐵路動工後顯得格外諷刺。事實上,這對夥伴正在上演21世紀最寫實的「利益與風險分散」劇碼:

貿易面:中國對俄鐵路貨運量在戰後暴增210%,主要輸送軍工零件(如CNC工具機)
能源面:2024年俄羅斯原油佔中國進口比例突破25%,管道天然氣更成戰備儲存
物流面:北京卻把高附加價值商品(電動車、光伏產品)悄悄轉往中亞路線

這種「雞蛋分籃」策略,連《經濟學人》都形容為「貨運可分流,政治關係照舊」。最經典的例子是:習近平2023年5月訪俄簽署「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協議,同一週,中國發改委卻悄悄核准中亞鐵路預算。


五、未來挑戰:裏海渡輪、土耳其關卡與空櫃危機
這條「新絲路」並非沒有隱憂。三大痛點正考驗北京的执行力:
1. 裏海「船比貨少」窘境
目前裏海渡輪運能僅夠支應15%貨量,亞塞拜然港口常出現「等船一個月」慘況。雖然中國已投資4艘新滾裝船,但要滿足2026年需求仍差12艘。
2. 土耳其的兩面手法
安卡拉政府一邊收中國鐵路建設款,一邊向歐盟申請35億歐元升級鐵路網。更棘手的是,土耳其海關對中國貨物突襲檢查頻率,2024年Q1同比增加47%,背後顯然有政治角力。
3. 回程空櫃吃掉利潤
目前東向班列高達62%貨櫃是空的,主因歐洲出口中亞貨品不足。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警告:「若空櫃率持續,運費可能轉嫁西向貨主,削弱價格優勢。」


結語:一場關於「韌性」的豪賭
從深圳的電子廠到柏林汽車零件商,這條鐵路正在改寫他們的物流方程式。對中國而言,它不只是避險工具,更是重塑歐亞貿易話語權的槓桿——當美國在太平洋築起關稅高牆,北京選擇從歐亞大陸地下鑽過去。

「所有貿易戰到最後,都是基礎設施的戰爭。」一位參與規劃的中國發改委顧問坦言。這句話或許解釋了,為何北京願意忍受土耳其的刁難、歐盟的挖角,甚至俄羅斯的猜疑。在這場21世紀的「鐵路大博弈」中,鐵軌鋪向哪裡,影響力就跟到哪裡——而中國,正試圖用鋼鐵與貸款,鋪出一條美國攔不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