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本文原創作者「葫蘆肥」,在今日頭條獨家首發。

這篇文章的內容本來是打算在專欄中拿出來講的,不過目前專欄的進度還不快,要講到這個內容可能還得好幾章,就先在圖文里介紹一下,過過嘴癮吧,到時專欄會講全面一些、細一些。

今天要講的是「雙線敘事結構」。

大家日常寫文章、與朋友聊天,講述一件事時,都會很自然地使用一種叫做「單線敘事結構」的模式。

比如,你可能會和朋友這樣抱怨:「周末我們全家去公園玩,出發前準備了午餐,去到公園才發現好多人,都沒椅子坐,真後悔沒有帶野餐布,這頓飯吃的,真是不自在,後來逛了一圈,天氣太熱就早早回來了。」

這就是單線敘事,沿著事件發展的自然邏輯或時間順序講述。

單線敘事的特點是架構簡單、自然,很容易掌握。如果事件本身就比較出彩,有著「意外」的戲劇性,那效果就會更好。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西遊記》,唐僧師徒4人,從大唐到西天取經,依次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這都是單線敘事結構。由於故事很精彩,所以儘管它是長篇,但我們仍然看得津津有味。


百看不厭的《西遊記》是典型的單線敘事結構
可是, 如果要較長期的某種社會現象中剖析根源;或是通過以往的人生歲月來闡述人生觀;又或是被記憶中的零星片段觸動了某種情緒……

在這些情況下,由於整個時間、空間的跨度太大,而篇幅又不能拉得太長,因此,就無法用單線敘事的形式從頭慢慢講。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雙線敘事結構」。

    

上次我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洗澡時的喃喃自語,就送給即將40歲的自己吧,正好就採用了「雙線敘事結構」。

這篇散文的主要動機,主要是宣洩情緒。


但是,想以文章的形態來表達的話,我需要處理好2個問題:

第一,宣洩情緒必須有所依託,也就是要「托物言志「,不能通篇都是我好煩、好難過、氣死我了之類的無意義的氣話,我要借著某件事情來疏導;
第二,情緒的產生必然是有緣由的,我需要在宣洩的過程中,把原因說清楚,不然,讀者就會覺得「這個人好可怕,無緣無故發脾氣」。
所以,我選擇了用「洗澡」這個帶有放鬆意象的「事情」作為散文敘事的「明線」作為主進程,將各種記憶片段織成「思想變化」的「暗線」穿插到明線中去,從而完成一次比較體面的情緒宣洩(笑)。


另外,我選擇截取兩個孩子在樓下歡聲笑語的片段作為文章的開頭,除了解釋「我為什麼洗澡」之外,也是為了呼應文章中間那句——「所以,我總是特別想為那兩個小不點做點什麼,怕他們跑不過別人」。


如果沒有前面的引子,寫到文章中間時,讀者就會很奇怪「那兩個小不點」具體是指什麼,即便推測得出來,閱讀體驗也會大打折扣。散文是一種非常適合用來表達情感、記錄生活的體裁。

由於情感的柔軟性、思維的發散性,好的散文要求主題鮮明,行文則要步調舒緩。

然而,大量的零散思維和材料片段,如果不能統統攥緊在一條行文主線上,就做不到「形散而神不散」。

有的散文寫不好,就是因為沒有將零散的素材牢牢粘在主線上,導致「形散神也散」,結果不知所云,令讀者無法分辨主題是什麼、核心的情緒點在哪裡。

雙線敘事結構,因為更加貼合思維的特徵,所以比單線敘事結構更適合用來寫散文。

    

之前,我還寫過一篇《理髮》,也使用了雙線敘事結構的技巧。

雖然《理髮》的明線沒有《淋浴沉思錄》這麼明顯,但理髮的過程作為文章的「明線」,還是比較完整的,下面截取片段略作分析:

    

「師傅多久回來?」

    

「很快,就那邊馬路對面。」

    

我「噢」了一聲,心想大概是去了公園,洗頭大姐厚實的手掌「啪」一聲按在我頭上,一股涼滋滋的感覺就從頭頂上漬了開來,我冷不丁打了個激靈。

    

這理髮店就開在街區里……

    

(中間略)

    

……在這裡理髮,時間也會發生有趣的變化。在店外,是腳步匆匆的時光,在店內,空氣里混著濃重的洗髮香波,時間也跟著變得濃稠,走得很慢,你把脖頸放鬆,交給店主去擺弄和修葺,自己便可以慢慢地將思緒攤開,隨意拼接、欣賞,當然,也可以就那樣舒展著、晾著,透透氣。等到洗髮大姐像洗冬瓜一樣把你的腦袋擦乾,再次步出店外時,竟只是過去15分鐘而已。

    

上一次享受這種無拘無束的理髮,是至少15年前的事。



我家附近就是像這樣的老式理髮店
文章從洗頭大姐把洗髮露「啪嘰」一聲拍我腦袋上開始,就進入了內心世界的敘述,這段敘述還不算是暗線,它只是明線和暗線的過渡階段,用來醞釀情緒。

當情緒發酵得差不多的時候,使用「……是至少15年前的事」這句話,來進行明暗線切換。

故事從這裡開始回憶小時候父親給我理髮的情形。

由於是短篇的散文,我並沒有在回憶中花太多時間,只作了剪影式的呈現,然後再切換回現實:

    

有時候,他會在這段時間給我講以前和戰友去鐵道上扛死人的事,又或是在凜冬的寒夜裡站崗放哨,又或是他小時候穿著我爺爺的破褲子去溪河裡捉水生,於是時間就歡快地開始跑起來,午後的陽光也變得格外的輕。

    

「行了,沖一下。」

    

我耷拉著頭,任由洗頭大姐嫻熟地幫我沖洗碎發,一小股水流順著臉頰竄進鼻孔,有些酸痛。

    

走出理髮店時,可能是時空旅行的短暫後遺症,又可能是洗頭後猛吹了陣風扇,腦袋微微有些昏疼。

    

「爸爸!」

    

我猛地回頭去看。

     

一個小男孩跳在一條低矮的水泥隔水道上玩耍,他的父親正從後面快步趕上。


    

洗頭大姐的話,使暗線和明線產生切換,完成敘事主體的架構,接下來就可以運用各種手法充分渲染情緒了。

在上文中,使用的是暗示的手法,比如:低著頭既是沖洗時的現實需要,但卻用「耷拉」強調了沉浸在追憶中的不舍;嗆水的鼻酸,同時也是在暗示思念的鼻酸;腦袋微疼,暗示傷感過後的腦沖血;而路人父子的出現,則強化了失去父親的對比。

散文就是這麼一種需要精心編織的文體。

雙線敘事結構應用最多的地方,其實是在媒體的專題報導中。

2003年《南方周末》的一篇特稿《舉重冠軍之死》,就是採用雙線敘事結構,這篇報導被認為是《南方周末》特稿寫作的首作,也是業界的經典之作。


男子舉重亞洲冠軍才力
特稿講的是33歲的男子亞洲冠軍才力因付不起醫藥費而死,具體內容大家搜索一下就能找到,這裡重點介紹它的結構設計。


這篇文章有兩條線,一條是運動員才力一生的運動生涯,這條時間線跨度太大,如果從人物的少年期開始講,整個故事就會失去張力,結構鬆散、主題渙散,最終無法促使讀者對「舉國體育體制」進行深刻思考。

因此,李海鵬記者設計了另外一條「明線」,這條明線以才力去世前的2天作為故事敘述的開頭,著重講才力從病重到去世這2天內的事情,在這條明線之中,再穿插補充過去的運動生涯。

這樣一來,整篇文章就十分緊湊有力、主題鮮明,而且細節豐滿,前因後果與來龍去脈都能交代清楚,為讀者提供了深度思考的充足信息量。

    

雙線敘事結構,是邁入高級敘事的第一步,也是一種比較容易學習和掌握的基礎技巧,大家不妨在寫散文、寫小說時親自嘗試一下。

我也會在《故事創作與小說寫作》專欄中,介紹更多關於故事創作、敘事技巧、世界觀設計的內容,感興趣的朋友還請訂閱我的專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