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小習慣養成複利人生:100個創意,告訴你調整原子習慣,被討厭不需要勇氣》

總覺得這些書名越來越長彷彿要把所有東西都塞進標題裡XDD
這本比較像是作者分享關於習慣的一些小故事,不會有實際上怎麼執行或是一些理論,但看完的確是有讓我開始思考一些事情,人類是由各種習慣堆積起來的,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也會由習慣產生,因為習慣選擇草莓而讓他人有「這個人喜歡吃草莓」的印象、或是因為習慣選擇藍色而讓他人產生「看到藍色的物品就想到這個人」,那麼我有什麼習慣塑造了別人對我的想法呢,這些印象是我想要帶給別人的感覺嗎?儘管不能控制別人對我的習慣的感受,但確實讓我意識到或許我無意間流露出來的小習慣比我以為的還要有更大的影響力。

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就試著把周遭環境打造成適合那個習慣的狀態;反之想要改掉一個壞習慣,就試著在做那個習慣的路途上增加障礙。把書桌變成閱讀的地盤,身體只要到了書桌前,自然而然地就會拿起面前的書本。

在第69點中提到「漂亮卻無用之物」,《我不知道的事真多》一書的作者黃賢山說:「用波德萊爾式的說法,『奢侈的慾望』乃人類精神不滅之證,縱使不是這番豪言壯語,也必有一超越生存之外的事,方能使人生為『人生』。即便是一支鉛筆,也應該買『好』的。」我生存的養分又是什麼呢?有什麼事情或事物是我極度渴望、必然無法退讓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還沒有找到。

第94點的「加強鍛鍊意志力肌肉,便能打造好習慣。」透過運動加強鍛鍊意志力肌肉,好的習慣就會滲透到生活其他方面,潛心努力一件事(運動)會使心變得堅強、獲得成長,受其影響,這份意志力肌肉會成為改變十件事情的原動力。不論是減重、保持體力、或是鍛鍊心智,人生真是逃離不了運動,或許比起「運動好麻煩啊」這種想法,更應該試著去想「要怎麼樣才能讓運動變得有趣?」,養成「做出行動→得到報酬、回饋感、成就感→採取下一次行動」的良性迴圈,產生變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它成為最輕鬆又方便的選項。

之前讀過的另一本書《28歲決定你的人生》,作者長倉顯太提到過一個概念,如果對所有事情都沒有興趣、無法堅持的話,那就去嘗試從未體驗過的事物,一直嘗試下去就能遇到讓自己「感覺對了、就是這個!」的人生目標,但人們往往下意識選擇自己曾經走過、或是與之類似的道路,「習慣」在這種時候會成為一種需要被刻意意識到的阻礙。長倉顯太也提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試著戴上那樣的「人格(persona,源於拉丁語中指的是舞台劇演員在表演時所戴的面具)」,透過模仿及有意識的練習,讓自己習慣成為那樣的人,在這一方面,「習慣」又變成了我們的盟友。

試著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和感想也有幾本書了,雖然不是什麼太正式的文章,但總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敘述太跳脫,這次有試著稍微寫得有邏輯一點(也有一點受到本書作者金恩慶和譯者黃莞婷的文字影響),不知道讀起來是不是比較通順了,之後應該還是會繼續以自己能夠最輕鬆紀錄的模式調整,畢竟「習慣」這件事情,本身就需要最低的阻力去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