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只轉貼了部分

在20世紀時,口吃非常普遍,約100人當中就有一人口吃。約翰遜博士同樣從小患有嚴重口吃,但他從未放棄,畢身致力於研究口吃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經過多年的調查以及自身實驗,約翰遜有了一套自己的推論——他認為,口吃最主要的成因是來自環境,例如當父母認定並告知孩子有語言障礙時,會使孩子感到緊張與敏感,造成口吃狀況會越來越嚴重。

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約翰遜找到愛荷華一間偏遠的孤兒院。這裡收留了5、6百個被遺忘的孩童,多次成為科學實驗下的白老鼠。1938年,約翰遜得到院方准許,開始進行口吃實驗。然而,孤兒院老師以為這只是一項正常的語言缺陷治療課程。
約翰遜挑出22名孤兒,10位患有口吃,12位語言正常,接著將他們分成兩組,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都有5位口吃和6位正常的孩童。

實驗開始後,研究助理圖德(Mary Tudor)告訴實驗組的11位孩童,他們有嚴重口吃,必須採取治療;另外告訴對照組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能力良好,接受治療能再更上一層樓。
當實驗組孩童說話時,瑪麗會刻意打斷,警告他們已出現口吃狀況,糾正他們應該怎麼說話,並不斷重複教導:「如果你覺得自己口吃的話,在說出口前先吸一口氣。」、「一旦發現自己口吃,要馬上停下來,然後再重複說一次。」、「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會說話,那就不要開口。」、「時時刻刻關注自己講話的狀態,盡一切可能避免口吃。」

一段時間之後,實驗有了明顯的成效。圖德小姐發現,實驗組的孩童,無論原本口吃或正常者,都開始害怕說話了,他們神情緊張,掰著手指頭慢慢吐字,甚至拒絕交談。而對照組的孩童看到同伴的狀況後,開始出現嘲笑與霸凌的行為,使得實驗組的孩子更焦慮,無法集中注意力,最後產生自閉和交流困難等症狀。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當中,6名正常兒童中的5名,以及5名口吃兒童中的3名,口語能力嚴重退化;而對照組接受「積極療法」的孩子,5名口吃者的狀況並沒有任何改善,仍舊照自己的方法說話,其中一名口吃者的狀況甚至更嚴重。
圖德在實驗結束後,繳交了256頁的畢業論文,她在論文中寫道,「我曾經堅信他們會復原,然而,事實是我們已經造成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事後她也表示,實驗讓她產生人性掙扎,每次向教授遞交實驗報告時,都希望能中止實驗,但教授似乎只關心結果有沒有符合他的推論,而不是這些可憐的白老鼠。後來,在溫德爾致力於發表理論、受邀多場演講時,對此次實驗隻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