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vG4EWPDB0lcSDJv9x9o-d_zFjcWOjkm 心血來潮,終於認真重溫了《如懿傳》最後幾集(之前大概熬到五十多開始兩倍速,六十左右棄劇)。 小說後半情節已經很誇張,沒想到劇本更讓人側目。 「你知道蘭因絮果這句話嗎?我少時讀的時候只覺得惋惜,如今卻明白了,花開花落自有時。」 本來是很期待結局的。跟小說不一樣,小說到了最後還是離不開「鬥」,如懿以死亡換來最終的慘勝。劇集的結局,彷彿是忠實呈現何謂「死心」。 (光聽這句已經完全感受到周迅的演技) 但萬萬想不到,流瀲紫為了配合這個看似淒美的結局,情節、人物全都變了味,從平凡變得不堪入目。 核心的問題應該是,作者企圖讓觀眾感到如懿這份「惋惜」,務求讓大家覺得:「噢,他們最後沒有一起真是可憐」,所以要用力「維護」他們的形象——換句話說,就是要把他們變成白蓮花。但問題是,他們從來就不是白蓮花。 《甄嬛傳》已經是這樣(出宮果郡王那段中二戀愛史從來沒有重看的意欲),只是按着劇情發展,即使劇裏的她後來也終於「黑化」,才把整部劇「救回來」。(當然也得力於各種因襲《紅樓夢》、《金枝慾孽》與各式我未知的作品) 《如懿傳》更嚴重。本來如懿就不像嬛嬛是要報仇的人,而劇中為要如懿抱持本心,呈現出來的情況就是,她永遠都是好人,然後永遠都查不到甚麼,永遠都被人(尤其魏氏)陷害。但如懿明明是皇后,明明擁有最強的人力聯盟(宮中幾乎除了魏氏都是她自己的人,宮外又有江與彬、惢心等強力後盾),明明就知道魏氏可疑,但不到人死絕後都查不到東西。加上小說每每先言結果,再在對話中解釋來龍去脈,所以讀者很多時候是隨着如懿的視角走,眼睜睜看着她被害後才恍然大悟誰是主腦(雖然到了後來根本就只有魏氏搞鬼),也會比較理解如懿在很多事情上的無能為力。劇本卻不能依靠補敍,必須多線發展,於是觀眾在全知角度之下,便會多次知道魏氏(拙劣)的計謀,再看着如懿等受害者如何被蒙在鼓裏,而如懿在故事中本來就處於被動狀態,所以觀眾很容易便看得煩躁(因此棄了中間差不多二十集)。後半魏氏那些詭計,在小說中已經很難自圓其說,到了劇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到底魏氏力量有多大,而其他人又有多蠢。 再來一個莫名其妙的改動是永琪。或是因為「五阿哥」形象太正面,所以小說中永琪猜忌如懿的劇情完全刪去,於是他沒有緣由地諱疾忌醫,又因愛上(另一個垃圾角色)胡芸角不看如懿,永琪死的那場,周迅也接近無戲可演,反而戲份都去了乾隆身上,借喪子之痛、對如懿的誤會來洗白他——一切只是奸人搞鬼才讓他厭棄如懿。小說永琪臨終一場,或許有點不合情理(皇帝偷聽他跟如懿的對話,海蘭又不在場),但起碼成功製造乾隆遷怒如懿的動機,總比劇集來得有頭有尾。 而渣男乾隆也莫名其妙由四郎再世變成長不大的無腦版Peter Pan。 小說中透過各人的視角,可以看到乾隆還是跟四郎一樣,很多事情他不是不知道,而是在權衡各種情況之後,決定為了維持某種平衡才不聞不問,因為這樣,才讓如懿逐漸心寒。也因為他向來冷靜沉著,到了寒香見事件,才讓如懿真正開始變得心灰意冷:她第一次看到他為「情愛」而痴迷,也察覺原來一切只是自己錯付了,他可能根本沒有「愛」過她。 到了劇集,明顯為了讓乾隆於最後有動機「浪子回頭」去挽留如懿,也刻意要顯示他們是彼此心中的「唯一」,又或是不想重複《甄嬛傳》的窠臼(寫到這裏才想到,只要諗深一層,《如懿傳》只不過是將《甄嬛傳》中嬛嬛出宮前的劇情套路加鹽加醋重寫一次而已),所以就不能將他寫得過於冷血,於是最後觀眾只看到乾隆一次又一次地被誤導及鬧脾氣、如懿一次又一次地解釋勸阻以至斥責,(其實也不算是)層次分明的夫妻猜忌慘變電箱跳掣式老母教仔,教教教教教到如懿頂唔蒲斷髮收皮為止。加上霍建華近乎零變化的老男罵街演繹(本來小說寫二人吵架、對質的語氣也有變化,劇幾乎沒有,乾隆就是發癲鬧,如懿就是冷靜鬧),更進一步讓人看不下去。 因應形象的轉變,於是作者要想出讓乾隆猜忌如懿的「實證」,發明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毒菇計」,到了斷髮前一刻,還要讓乾隆拿十二阿哥誤食毒菇的幻覺來說嘴,以顯示他不是真的對如懿無情,而是有「實據」讓他不得不信。但整個故事的發展,本來就是建基於乾隆對如懿沒有理據的不信任和猜忌(寫到這裏又更明白為何要改,因為大家會發現只是在重拍《甄嬛傳》,重演一次四郎對所有人的不信任),所以魏氏、豫妃後來各種加害的情節都只是誘因,無非讓乾隆和如懿一次又一次面對彼此的觀念不合,終於讓如懿心灰意冷。所以看小說的時候,儘管後段劇情不堪,也還看得下去,因為拙劣的宮鬥情節不是重點,看的是乾隆與如懿在事件結束後的對質與失和。劇集大概要有「情節」,於是二人連番對話也刪繁就簡。正因如此,觀眾也就不能不正視所謂宮鬥事件有多不合邏輯,而如懿、乾隆等角色又有多沒用,任由魏氏十多年來玩弄於股掌之中,本來(比較)立體的主角形象變了阿媽教仔,本來已經扁平的魏氏變得更加扁平。最好笑的是,那些所謂「實據」也是虛無縹緲(毒菇幻覺喎,咩事),既然還是想帶出乾隆的疑心是問題癥結之一,何必又要畫蛇添足? 為了「蘭因絮果」結局,最後魏氏露底也順理成章成為如懿的「設計」,不再是由乾隆親手收拾。的而且確,非人用非法,魏氏從頭到尾都蠢鈍如豬(但蠢得來卻又可以整到如懿雞毛鴨血,哈哈哈),所以懵到塞完肺眼再塞遺詔也是情理之中,但看着如此蕙質蘭心的如懿和上屆宮鬥冠軍嬛嬛竟然要度出這樣的馬騮戲讓魏氏露出馬腳,嬛嬛還要親身上陣在皇帝褟旁哭訴,真的震驚十三億人——大佬原來條女咁易搞掂嘅,咁你地做咩唔一早就搞掂佢?過咗十幾年死咗咁多人先嚟搞?那段硬要讓人「解氣」的魏氏叩頭戲碼也是矯情得過份,只能說無線《宮心計》、《楊貴妃》式宮鬥真是無遠弗屆,連祖國大片都要借鏡,真係得啖笑。更可惜的是,結局完全變成乾隆的個人悔恨,海蘭、寒香見、穎妃、婉嬪全部失蹤,還要如懿拒見眾女角,前幾集說好不怪海蘭,結果臨死都不願與海蘭見面,又是怎麼一回事?明明劇的如懿是純淨白蓮不是嗎? 即使擁有空前華麗的實力幕前陣容(霍建華除外)與製作,還請來陳沖與鄔君梅世紀同框,《如懿傳》也儼如棄之可惜的雞肋,倒不如重看三十遍《末代皇帝》。也可見冇書抄和無人carry編劇的流瀲紫,到底還剩下多少東西。但周迅真的好看,可以把這樣「沒用」、「不解氣」的角色演得那麼精彩,即使少女時代都游刃有餘(外觀不評論)。 再想到《金枝慾孽貳》的慘淡收場、《延禧攻略》的紅極一時,也明白在宮鬥劇尋找「死心」的「文藝」,大概本來就是錯誤。 竟然寫了咁長的廢話,廢人的日常。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bJsLgjdtmVz7ft3EW6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