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 性型態的支配、暴力與權力掌控的犯罪型態 前言: 「那個人就是單身太久,才會一時衝動做出那樣的事情啦!」 「男人追女人不就天經地義嗎?」 「女人穿那麼火辣,難怪引人犯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生活中多少聽見這些「民間偵探」的浮誇推論? 性犯罪真的是因為一時衝動,或者女性該為自己的穿著負責嗎? 生活上的性挫折(sexual frustration #備註1)經常被誤解為性暴力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性暴力的發生不能單純歸因於性需求未被滿足,即使某些案例涉及性慾亢進或衝動控制障礙經常成為犯罪者的脫罪藉口。 事實上,單純因為性需求未被滿足而導致的性暴力案件相當罕見。雖然性犯罪確實可能包含衝動,但背後的根源動機更為複雜,簡單來說,犯罪者需要有過去經歷、社會期望以及身分認同等等複雜的綜合動機才能促成如今的"衝動"。 由於時間有限,我今天只能簡化部分觀點,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大家有興趣進一步探索相關資料。 權力與控制: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大多數性暴力案件與受害者的穿著、人生經驗、職業,甚至性別其實並沒有太大關聯。但如果我們真的要討論是否會有影響,我更願意把它視為一個「優先順序」的問題。 讓我用一個簡單易懂的比喻來解釋這個所謂的「優先順序」到底是什麼: 假設今天我肚子餓了,想去吃麥當勞。這時候,我會找附近的麥當勞,然後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口味,挑選最適合的餐點。 但如果我一到那裡,他們告訴我「抱歉,一號餐沒有了!」儘管我會有點失望,但我肯定會想:「算了,我還是想吃點什麼。」於是我會看看其他的餐點。就算整個麥當勞都沒有我想要的,我也可能轉向考慮去肯德基,畢竟總不能空著肚子不吃吧?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想辦法填飽肚子,因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 從這個例子來看,將這個心境和過程應用到性犯罪者的動機與目標上,事實上也有些相似。性犯罪者一樣會觀察環境和目標,並在腦中權衡利益與被抓的風險。很多時候,我們會質疑受害者:「那你為什麼要讓自己變成麥當勞,去引誘犯罪者?」但實際上,即便你變成了肯德基,對方可能也會聳聳肩說:「喔,那也不錯。」 更何況,我們根本無法預測今天的犯罪者到底想要吃麥當勞、肯德基,還是熊貓快餐。性暴力的發生,不是因為你"變成了哪家店",而是因為犯罪者下定決心要"填飽肚子"。 他們可以隨意轉換目標,選擇不同的受害者。如果我們只是把焦點放在受害者的穿著、年齡或性別上,並強調受害者要"為自己負責",那根本無法解決問題,也毫無意義。 最好的例證來自沙烏地阿拉伯,那裡對女性的穿著要求極端嚴格,甚至要求將她們全身包裹起來。但即便如此,這些措施並沒有明顯降低性犯罪的發生率,這充分說明了性暴力的根源不在於受害者的外在或穿著,而在於犯罪者的行為和心態。 所以我在這裡希望提倡大家,不要再用斥責或說教的方式去刺痛受害者,因為我們真正該譴責的仍然是犯罪者。 比起將焦點放在錯誤的地方,我們更應該宣導如何保護自己。無論男女,隨身攜帶辣椒水或警笛是個不錯的方法,隨時注意安全,往人多和光亮的地方去,避免單獨行動。有資源的同學可以練習防身術;如果時間有限,哪怕多練練跑步也好!即使打不過對方,也至少能跑得比對方快,對吧? 目前到此,我們或許會開始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離譜的事情發生?這就要讓我們深入談談,性犯罪者他們終究想要什麼? 我可以直接給出簡易的答案——對人的支配與控制。 當受害者因恐懼或痛苦而屈服,將掌控權交給加害者時,加害者會從中獲得滿足感。對他們來說,對象不重要,任何處於弱勢群體的人都可能成為目標。 或許媒體報導經常忽略了這些案例,但實際上,老人、殘疾人士;無論性別也曾被記錄為性暴力受害者。 這些隱蔽案件提醒我們,將性犯罪歸咎於受害者的外貌或色慾是錯誤的,忽視了犯罪者真正的目標——支配弱勢者。 而你們或許好奇,什麼樣的人會這麼的需要享受支配弱勢者呢?這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直接說"支配人的滿足感"這話聽起來過於難以想像到底其中得到的快樂是什麼滋味,讓我繼續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 從人類最基礎的滿足與誘因說起,你們可以想想"競賽"是什麼樣的一回事,我想在座的各位,沒有在場上打過籃球,應該也宅在家裡打過電動吧? 各位可能在某些時機體驗過"勝利"的快感:我打贏了球賽,我打贏了敵人,我徹底用技術壓制了對方!這種勝利的掌控權、愉悅的感覺,某種程度上跟支配與掌控他人相當相似,當然用合理的努力跟手段取得勝利品嘗快樂,那是較為健康的體驗,但對於犯罪者大多有背後更為複雜的成因或創傷,導致於他們長期無法健康的品嘗愉悅與感受生活的控制。 儘管造成性犯罪的原因大多五花八門各有不同,但是對於支配他人強力的渴望,在此簡單舉幾個例子,但要記住這些原因只是較為常見,現實也會出現許多例外: 家庭失能與社會受挫: 犯罪者若在家庭中長期處於功能失常或在社會中屢屢受挫,這些經歷可能激發其報復性和攻擊性行為。他們感到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於是轉而透過暴力來控制他人。這些背景不僅與性犯罪有關,其他形式的暴力行為也常見於擁有類似經歷的人群。 道德教育的缺陷: 社會中性教育的不足,或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往往導致個體缺乏對他人感受的理解與共情能力。這類共情缺失,常見於性犯罪者,也常存在於其他形式的暴力犯罪中。當個人無法理解或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他們更容易將他人視為可供支配的物件,這樣的「去人性化」心理使得暴力行為更容易被合理化。 不正當的社會風氣渲染與期望: 重男輕女,展現男子氣概,需要有女人的男性才是男人,這樣扭曲的社會價值觀,而造成大多男性地位的壓力,甚至衍伸出極端的孤獨者群體與暴力事件(Incel Phenomenon 備註2)這也可以一部分解釋了為何女性群體經常成為性暴力犯罪者的主要目標。 當然除此外,心理健康問題與精神疾病、童年創傷與被性虐待經驗、物質濫用與成癮造成人對控制的不穩定性、長期將女性物化與性暴力文化的不正當植入,等等許多許多的成因相輔相成。 聰明的你們可以發現,歸根究底,只要個人在生活中失去了掌控感,或者過去經歷了創傷,並且這些經歷削弱了其道德觀和價值觀,犯罪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性犯罪便是其中一種表現。儘管並非所有性犯罪者都經歷過同樣的背景或歷史,但大多數犯罪者的成長軌跡中,都有某些共同的元素,這些元素塑造了他們對掌控他人的極端需求,最終將他們引向了犯罪的道路。 儘管保護自身安全是一個重要議題,但性犯罪的根源與個人的經歷、社會價值以及複雜的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那麼,作為學生或社會成員的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呢? 事實上,我們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哪怕只是多關心身邊的人,減少性別歧視與錯誤認知,這些小小的舉動都能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和理解,是阻止犯罪的有力武器。畢竟,許多犯罪者本身也曾是弱勢群體的一員,因為缺乏支持而逐漸走向扭曲的道路。而我們有能力選擇,以溫柔與理解接住這些可能會誤入歧途的人。 備註1: 性挫折(Sexual Frustration) 這是一種因性需求無法滿足而感受到的情緒壓力或不滿,可能導致個人出現沮喪、焦慮,甚至易怒的情緒。長期性挫折如果未能妥善處理,可能會引發不健康的行為。 備註2: 孤獨者群體與暴力事件(Incel Phenomenon) 「Incel(非自願獨身者)」現象。一些自我認為無法獲得愛情或性關係的男性,將責任歸咎於社會或女性,進而產生仇恨和報復心理。在某些極端案例中,這些情緒可能演變為性暴力或仇恨犯罪。Incel群體的某些成員認為他們的社會地位低落、遭到忽視,因此使用暴力行為來「懲罰」他們認為應該負責的群體,但要注意,單身並非Incel的成因,主要成因還是因為道德低落與自身認同不足而產生投射行為或替代性攻擊(Displaced Aggression備註3)。 備註3: 替代性攻擊(Displaced Aggression) 這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當個體因為無法直接表達對某個來源(如權威、家庭成員等)的不滿或挫敗感時,會將其情緒轉向一個無關的目標(通常是較弱的群體或個體)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cf80V5Hud8dJfJL0mJ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