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轉][攻略]我快速的做完米酵菌酸的報告了

說一下查到的東西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以下簡稱BKA)

1.稀有毒素, 1970年才被發現此菌, 2017年才知道機制, 1930~1990年間死幾千人, 幾
乎都在中國和印尼, 主因是椰子天貝和東北酸湯子
2.土裡到處都有, 台灣也有, 蘭花的植害就有一部份是這個菌
3.生長條件是溫度22-30度, 中性pH值, "椰子油或油酸環境"才會代謝出這種酸
4.推測玉米是因為有脂肪酸才容易被感染
5.放在椰子介質上面長第二天就能達到吃一克死人的量
6.銀耳木耳上的菌類推測是來自土中
7.1~10個小時內就會死, 腦肝腎都會受損
8.中國實驗室有研究過, 木耳在攝氏26度的環境下浸泡在水裡16小時就能產生米酵菌酸
9.加鹽巴和醋會減少合成毒素的機會
10.再怎麼說這個菌類汙染依然是極稀有事件, 推測是他在食品上菌類競爭裡其實很弱

11.基於其實就只是個脂肪酸的特性, 難以偵測和分離, 難以用免疫檢測法, 連質譜也
很難分辨, 無色無味

機制:
BKA塞住了粒線體傳輸ADP/ATP的洞, 細胞無法製造營養直接死去

來源: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40313/
review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349463/
結構論文

中國的央視食安宣傳:
https://wjw.sz.gov.cn/img/0/117/117473/8188200.jpg
發酵玉米粉製品, 久泡或生鮮木耳, 酸湯子, 湯圓, 河粉等溼米粉
特色是需要長時間發酵或浸泡

這個不用因為是中國就不看, 畢竟他們就是死了人才會去注意和抓案例
才會有這種統整

台灣沒有什麼案例主要還是
1.沒有酸湯子, 椰肉天貝, 玉米發酵物這種奇怪的東西可以死一堆人
所以沒有大食安事件過, 沒痛就不會長一智所以沒查過個案怎麼死的
2.可能有死幾個個案但死因沒有抓出來
3.最合理的解釋是這個菌推測很遜, 成天打輸別的菌, 沒有夠油脂還長出來毒物所以沒事

還是不要吃壞掉的東西吧!

平衡報導:

這個中毒其實本身就是稀有事件, 就算以前的椰子天貝和酸湯子也不是說吃了就會死,
正常製作絕大部份都不會產生, 以當時食安條件和毒性來說, 死亡數算是很低, 否則此
民俗食物就不會存在了, 原因推測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本身就很不會在食物上佔優勢, 進
而成長代謝, 合成酸毒的條件也很難達成
但另一方面, 麻煩的是雖然汙染事件極稀有, 但BKA非常毒, 而且幾乎無法與正常食物
區分, 也相當難以偵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