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我目前的分類上來說他們就是純態的魔力,如果生物沒有生物軀殼,如果力量沒有轉換的壁壘,生命魔力應該要與大氣魔力相結合,但也因為同質態,就像河流湧入大海一樣。

所以轉換出去的過程,就像是用自己的魔力,對外轉換時變成一種包裹,震動、讓自由的瑪納暫時被"我"蓋章,變成"我"想要執行的模式。

當希望其點火,他就會從"我蓋章的魔力"轉換成"火元素的魔力",這個過程後來被記錄下來變成公式,每個想要發動火魔法的人都會走這個路徑。

而沒有魔法知識的人,或許會靠自我探索、又或者藉由信仰找到出路。
前者就是自己摸索出他人可能需要總結或者熟練後的小捷徑,而後理解原理就會發現自己可能隸屬於哪個門派;

-

後者在轉換為火屬性的階段時所用的意志與信仰,其本身就是類似於公式、但是以意志撞過去(其實就是自己或群體的純態魔力,花費額外貨幣跳過)。
則信仰之所以可以是可疊加的力量,可以解釋成,因為這些未轉換的純魔力,被用同樣的印記(來自不同人的共同信仰)轉成可用素材,故而可以一起聚集成一個大的法術/奇蹟。

-

可以說這是魔法師們的基礎,但又都只停留在"先轉換出去"=轉變出可用素材,這個階段。

分開為科目的話,有一些專門研究一些特殊不顯型的輔助魔法。
像精神系、治癒系(同樣,使用信仰更好連結但可以直接治癒)、聲波、力與重力、追跡、傳聲投影一類的。

題外話,空間系或許有、或許無,我目前是看做類似於需要繪製大型的傳送門,並且每次使用需要繳交素材(煉金)OR需要幾個人一起提供魔力發動電源。

又或者是自己架設好固定的空間結界在一個"實際存在"的地方,然後使用相應的道具、或者連接上該空間的魔法通道,從裡面領東西。
後者可以有類似於倉儲系統,魔法銀行來幫忙管理通道與"金庫",藉由付費契約管道運作。
信仰的補充:
你可以想成是找到公式的門口,花更多的資源通關
他並不會比較省力,所以知道了道路怎麼走的人才會放棄這條路。確實就是多花力氣鑽洞沒錯,能夠執行成功的變數也更大。

有時某人更容易成功也會歸功在地利(是否更容易執行/能力更多/元素充沛)、人和(有沒有足夠多人匯聚/使用者本身是不是也是魔力極高)

所以在近企劃時間的時候就不太只走純信仰流,他們會與魔法交錯使用。
好比踏入轉換狀態時使用魔法,執行階段以『知識』呈現,太難懂則換成信仰。

故而能靠意志力與個人魔力達成的東西不會很大,充其量去點燈、短時間凝聚魔力放到另一個承接物或道具上。
而他確實是沒有公約規定/答案前的路徑,就像是無數湊巧成功的實驗。
比起知道了是因為什麼原理實踐、他們可能只知道是A+B有概率實現,所以投入意志的力量讓概率提升。

煉金術士也可以這麼做,他就像把可以運轉燃燒的材料準備好了,然後那一瞬間的火柴、打火機是信仰/意志/灌入少許魔力驅動。
舉例:
空氣裡的魔法>>可以轉換成火屬性

魔法師: 使用條文>讓魔力震動>轉換為火焰>條文編排他們的形狀與模式>發動魔法
元素使: 使用火契約>空氣魔力接轉換成可用的火屬性
信仰: (破壞/跨越)條文>讓魔力震動>轉換為火焰>(破壞條文)改變形式
煉金師: 空氣中有可燃燒元素>使用媒介>魔法催動燃燒
---

反之 使用結界隔絕火焰:

魔法師: 發動條文>讓魔力震動>形成風、水屬性或者結界>阻絕火屬性連通>與敵人進入魔力較量
元素使: 使用火契約>反向控制火焰只能在一定範圍內燃燒>與敵人進入魔力較量
信仰: 發動信仰建立排斥(破壞應有條文)>讓魔力震動>化為結界或者阻止擴散的願望(指令)
煉金師: 把空氣中可燃元素阻絕>使用媒介>把可燃元素抽走>阻止火焰燃燒或是形成隔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