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我們的祖先,猿猴最早是生活在森林之中,隨著演化開始步出森林,居住地也變得越來越空曠。 北歐神話中,經歷諸神黃昏開展的人類新世代就是從森林開始的,躲在森林裡的人類活了下來,在森林之神維達的庇佑下展開生活。 在過去,人類對森林是喜惡參半的:獵人和採集農業仰賴森林來生活,因為森林有豐富的資源因此這群人是喜歡森林的;但對於刀耕火種的農民來說,因為他們需要大片土地,為此必須砍伐森林,破壞野獸的居住地而被反撲或是在伐木過程中受傷等等,因此森林變得很邪惡。 英文詞彙對溫帶森林充滿恐懼,德國的格林童話中常出現代表恐懼與危險的森林(很可能是因為德國有著名的黑森林),故事充斥大量暴力,展現德國人普遍對邪惡力量懷抱恐懼的黑森林情節,人類最原始害怕黑夜、害怕黑暗的恐懼讓小孩對於昏暗且樹木高大的森林有著畏懼,鄉野傳說也無不暗示森林的危險性,如小紅帽、糖果屋等,反映森林隨歷史演變在人類印象中的危險。 在台灣,日治時期時便大量入阿里山砍樹,那時便有大量的靈異事件發生,因此甚至蓋了「樹靈塔」來鎮撫神木亡靈。 這件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來解釋大量的異象或是死傷,林業意外本來就容易有死傷(因為要把人送下山救治需要大量時間),再加上不滿時代變遷與殖民帶來的破壞,於是傳說就此誕生,而人們對此的解釋顯然充滿我們對森林的印象:樹靈對於破壞林地的人降下懲罰。 但若森林與草原的界線是天然的話,人們同時在草原耕地,也收穫森林的恩惠,即使偶有野獸進犯,草原居民也不會害怕森林。(卡塞的勒勒人) 而與詭譎的溫帶森林不同,熱帶雨林帶來的是繁盛的恐懼。生命力旺盛的樹林遮天蓋地。 在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中,有幾次人們踏入森林而迷失方向或是暈頭轉向的描述,鬆軟而潮濕的地面,看不見的天空,好不容易離開這個使人暈頭轉向,好像施了魔法的地區後,他們才終於迎來清新的空氣,因為森林裡有著繁盛的生命,於是也有著濃厚的氣味。 在十九世紀時,歐洲人開始相信所謂的「邪惡瘴氣」之說,認為瘴氣引來疾病導致死亡,瘴氣被看作是空氣和環境本身的產物。水、土壤、生物體,都可能帶著無法覺察的瘴氣,也因此當一個地方的越繁盛、潮濕便有越多的瘴氣。 因此森林又一次淪為文明的阻礙,人們認為應將森林清除來使光明與理性進入。如同兩極化概念的高與低,高高的天空是人們崇拜的事物,而森林擋住它了。人們喜歡森林帶來的恩惠,但並不真正喜歡漫無盡頭的恐怖森林。作者舉例就連中國的道家思想,雖然篤信自然哲學,但對自然的象徵可能只是一片小松林,而不會是鋪天蓋地看不著天的森林。 直到現代,我們開始呼籲要保護森林,要重建自然風光,如同物極必反,潮流會一陣一陣重複在兩個極端間搖擺,森林從該被剔除的事物變成應該要被保護的存在。這也算是一種可以互換的兩極化概念。 於是乎,人們開始主動踏入他們過去摧毀的熱帶雨林,記德離開了枯燥的文明生活,投身繁茂的熱帶雨林,愛上那裡的充沛生命力。而也因為人們開始向森林走去,描述森林的作品開始有了新的樣貌,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裡,《龍貓》所居住的森林帶給人光明且溫暖的感覺,也順勢成為呼籲民眾保育森林的作品。 於是,從北歐神話對森林庇佑人類的光明印象開始,人們經過因文明進步而受森林攻擊的負面印象後,又再次回到現今需對森林呵護關懷的共存的光明印象。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f0xHL8sSu3e7pNQA0K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