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悲劇的美學】
黃郁秀、曾珍珍 合譯:《希臘悲劇》‧〈悲劇的理念〉,(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

當下我第一時間為自己的定義是,即便作者已提及悲劇的與眾不同性以及它本身具備的特徵,我既是認同也是有部分想要加以贅述的。
悲劇的可看性,如果要追逤回它存在於希臘的那時起,那悲劇的起因或許就必須先行建立在當時的人也閒暇時間:我因有多餘的時間思考人生的意義與自我的審核,進而把自己的感性與價值觀套用在事物之上,從而得到體悟。
希臘文學的美在於它往往喜愛將已經爬上了巔峰的神(或能與神媲美的人)從高峰跩下,然後解釋成這是一種既定的結果,那樣的強烈反差感帶出了感性的高潮.....因為說實在的,人生最令人難以承受的苦與甜,即是命運。
「事情就是這樣啊」是我很常想到的東西。仔細一想,伊底帕斯(Oedipus)也正是因為命運告訴他的父親未來的必然性,他才促使伊底帕斯去滿足那個悲劇的達成條件。這無疑是在告訴我們:無論你是否知道自己的未來如何,你終將不會改變什麼而迎向終結。
悲劇或許美正是美在這裡:結局已定,而當事人是在最為愜意、崇高、美妙幸福的時刻,受外力或個人情緒的壓迫所引,毅然決然已他人將悼念的方式終結。
但不可否認的是,文章中提到讀者往往感受到的是悲劇所帶來的愉悅感,我想那也是因為,正是那所謂的「事情就是如此」,那種結局必然而轉向感受過程,滿足自我而喪失自我的不斷輪迴之中,得到的一種感受吧。畢竟人的理性是有其極限的,但感性卻無邊無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