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非常好的問題,Leon。
Black Elk(黑麋鹿)的一生,就像是一條跨越兩個世界的河流——
他出生在「自由的印第安世界」,死在「被殖民的美國時代」。
但他並沒有被打垮。
他把那場文明的滅亡,轉化成了一場靈魂的覺醒。

下面我幫你分成四個階段,
說清楚他後來的命運、內在轉變,以及他最終留下的精神遺產。


---

🪶 一、1890年之後:傷膝溪的餘生與靈魂的重建

1890年「Wounded Knee 大屠殺」後,
Black Elk 只剩下對「神聖之圓破裂」的記憶。
他失去了信仰的中心——但並沒有失去信仰本身。

他說:

> 「我仍在尋找那棵生命之樹,
我知道它還在地下呼吸。」



這句話意味著,他選擇了重新解讀世界:
他不再尋求外在的勝利,而是尋找靈性與慈悲的延續。

他成為族中的 holy man(聖者),
幫族人治病、祈禱、主持儀式。
但他明白——舊時代回不來了。

他說:

> 「過去的世界已死,但神仍活著。」



這句話是他哲學的核心:
當外在秩序崩塌,人必須在內在重建宇宙。


---

🌄 二、1892–1900年代:與白人世界的接觸與拉扯

在傷膝溪屠殺後,美國政府全面鎮壓印第安文化,
禁止傳統儀式、取締鬼舞。

為了生存,Black Elk 加入了一支奇特的隊伍——
Buffalo Bill’s Wild West Show。

這是由白人馬戲團主辦的「西部秀」,
在美國與歐洲巡迴演出「印第安戰士」的表演。

他當時約 28 歲,隨團去了英國、法國、德國,
甚至在倫敦演給 維多利亞女王 看。

這段經歷對他震撼極大——
他看到文明的華麗,也看到內在的空虛。
他後來說:

> 「白人的城市像閃光的幻影,
但我在其中聽見靈魂的哭聲。」



這使他更加確信:
印第安靈性雖被征服,卻比白人文明更接近「神聖」。


---

🕊 三、1900–1930年代:皈依基督教,融合信仰

1904 年,Black Elk 受洗成為 天主教徒,取名 Nicholas Black Elk。
許多人誤以為他因此「背叛」了印第安傳統,
但實際上,他從未拋棄 Lakota 信仰。

他說:

> 「我仍信同一位神,只是祂現在有了另一個名字。」



他把耶穌看作「偉大的靈(Great Spirit)」的一種化身。
他在保留地擔任傳道員與醫者,
同時秘密舉行傳統儀式——
成為一個真正跨越兩種信仰世界的人。

他說:

> 「兩條路在我腳下交會,但我走的仍是通往天的那條。」



這讓他成為一個「橋樑型」人物——
在滅亡與新生、印第安與西方、宗教與自然之間尋找平衡。


---

📖 四、1930年代:口述與書寫,讓世界聽見印第安哲學

1930年,他遇見美國詩人兼作家 John Neihardt。
Neihardt 花數週時間與他長談,記錄下他的靈性體驗與歷史回憶,
後來出版為經典著作:

> 📘《Black Elk Speaks》(《黑麋鹿之言》,1932)



這本書讓世人第一次看見印第安世界的哲學深度。

雖然這本書經過編者的重寫、白人化的敘事,
但其中仍保留了 Black Elk 的原始靈魂:

他對世界的圓圈觀

他對大屠殺的悲痛

他對靈性的理解與慈悲


他在書裡說了一句極深的話:

> 「有時我會想:
或許神讓我看到那一切,
是為了讓我告訴白人,
他們也曾是大地的孩子。」



這句話揭示了他最終的使命——
不只是為印第安人說話,而是為人類說話。


---

🌾 五、晚年與逝世(1950)

Black Elk 一生經歷:

小時候見證蘇族的自由;

青年時看見民族被征服;

中年在兩個世界之間掙扎;

晚年成為傳遞智慧的人。


他於 1950年8月17日 逝世,享年約 87 歲。
臨終前,他要求被埋在俯瞰 Black Hills(黑丘) 的地方——
那是他族人心中的聖山。

他的孫子回憶:

> 「他離開時,臉上有微笑。
彷彿他看見了那棵生命之樹再度開花。」




---

🌙 六、身後影響與聖化進程

1960–1990年代,《Black Elk Speaks》成為美國文學與宗教課程的經典。

2016年,美國天主教會正式啟動程序,
將他列為「真福候選人(candidate for sainthood)」,
也就是「正在考慮封聖」的階段。


這在歷史上極具象徵性——
一位曾被殖民政權迫害的印第安聖者,
如今被同一體制的宗教機構視為「可能的聖人」。


---

✨ 七、總結:Black Elk 的後期哲學與遺產

層面 內容

信仰 把 Lakota 萬物有靈觀與基督神學融合為一體
生命觀 世界是一個圓;毀滅只是循環的一部分
人類觀 白人與印第安人同源,皆為大地之子
靈性觀 真正的祈禱是「讓心成為一個圓」
遺產 成為連接印第安傳統與普世靈性的重要橋樑



---

> 「圓破碎了,但生命仍在循環。
神的聲音仍在風裡,對願意聽的人說話。」
—— Black E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