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FOR loquat372

文本字數:共約4000字
方案A(以建議為主)

所有我提供的建議想法請依照自己的習慣喜好斟酌參考,
我說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皆為提供參考。


角色用T、K代稱。

故事概念與結構我覺得是好的,也看得出來作者想傳達的核心,角色之間的關係也能簡單理解。
雖然以下列舉較多修改建議,但這篇作品目前看來也是可以讀得懂、好理解的故事,我自己很喜歡最後一段收尾的愛與痛苦的呈現。
整體讀起來會時常覺得有些描述被省略了,還有有些詞語使用有意義偏差會影響閱讀理解。
一些長句子的描寫上,主受詞、前後文的聯繫、承接偶爾會被忽略。閱讀上稍嫌可惜。
或許在個人寫作特色與閱讀順暢上找到一個平衡。

留意針對生物(?)的他、它統一用法。(或是也可以讓「它」漸變成「他」,有統一規則就好。)
還有「的、得」的區分。

▲⋯⋯仰望,不過鮮血⋯⋯
用「不過」作為接續,但看不出仰望跟鮮血的關聯。

▲拋頭顱灑熱血
意為「縱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教育部字典),這個詞多用在「為了什麼(理想)而犧牲」。
但據前後文看不出來是「為了什麼」,讀起來只有單純「抗爭死亡」的意涵,在這裡使用這個詞或許要補足前後文或再斟酌使用。

▲「不過⋯⋯逃多久,自從OO⋯⋯被佔領⋯⋯就無處可逃了吧。」
這裡「逃過、沒有逃多久、無處可逃」,逃的概念閱讀上覺得前後有些不一致,
「如何逃過」沒有具體描述我覺得影響不大,
但「逃多久」加上後句的「無處可逃」,因為有說出地方,「逃」是被具體化的「逃去哪」,所以反而會感覺缺少了描寫。
修改參考:「不過他並沒有真的逃過這場災厄,當親眼看見⋯⋯之後,他才意識到無處可逃的絕望。」
另此處感嘆詞「吧」像是突然冒出主角的感嘆,因為前後沒有主角心聲的描述,在這裡有點突兀。

▲以防萬一⋯⋯還有⋯⋯存在⋯⋯還可以⋯⋯
這句話讀起會有點矛盾,因為T本身就是那個還存在的,
加上後面設定有明確指出「觸碰的話,人類也會成為⋯⋯」,既然幾乎確定有其他人生存,或許就不太適用以防萬一。
此段情況用以防萬一讀起來有點故意反諷的感覺(像是不可能有人活著但可能有萬一),如果不是想要這樣使用,或許可以斟酌一下用法。
此句的「還有、還可以」,可以斟酌只留一個「還」。

▲移動的>移動得

▲OO直接觸碰
以整篇的文風來看,這裡會讀起來過於口語,通常會是「直接觸碰OO」,或許可以考慮是否需要調整。

▲擅長跑步
閱讀上「擅長跑步」會覺得是指跑得快,但相對就會有不擅長跑步的人。
這裡感覺想表達的是人的雙腳善於行動?或許可以再斟酌看看用詞。

▲毫無溝通的可能
主要是前面涉及行為模式都有相關描述,
但在關於「溝通」方面卻沒有前後文直接說毫無可能,
閱讀上不知道角色為何會做出這樣的判斷,會覺得很像為加入而加入的設定。
(單純做設定不是不行,要思考的或許是設定如何在故事裡呈現)

▲地球
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標記是地球?看起來跟地球沒有很有關聯的描述。

▲但萬一⋯也⋯一樣,因為⋯⋯所以⋯⋯的話,如果⋯⋯
語句不順,連結詞的使用單句單句看或許沒問題,但連結在一起前後沒有因果關係,會稍嫌不順且累贅。
修改參考:「因為⋯⋯的話,或許可以參考這本筆記。如果這本筆記能幫上忙,是我的榮幸。」

▲我頭一次有了問題
實際上不可能在那天才「第一次有問題」,或許是「我頭一次產生這樣的疑問」等等。

▲仔細一看,並且掛著⋯⋯
主詞不明,「哪裡」掛著?「並且」的用法感覺有點累贅。

▲以至於他並沒有⋯⋯
語句有點不順,這裡與其說「沒有」不如說是「無法」,或許可以斟酌調整。

▲OOOO討厭OOO
這句話的呈現方式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其他意圖,但讀起來會覺得太過直白而跟文風不合。

▲在燃燒的火焰之中
因為前面在描述車的情況,突然接了火焰這段會無法判斷是車引發的火焰,還是單純四周環境中的火焰。或許再補充描述場景。

▲奔去、跑過、跨進
前文沒有下車的描述,好像突然就下車步行了。

▲K、再也找不到哥哥
稱呼突然轉換,一時會認為K真的是哥哥,但根據後文應該不是真的「哥哥」?(而是「哥」?)或是真的是哥哥的話,前後也沒有更多資訊得以判斷。
或許可以看看怎麼調整而不會產生誤會。
如果想保留哥的用法,或許讓哥變成他最後說出口的話之類的。(僅供參考)

▲笑嘻嘻的、地
統一用法。但這句其實括號內冒號之後可以直接刪掉,保留「T只能⋯」那部分就好。

▲自己已經⋯⋯自己
「自己」可以保留一個就好。

▲開口說⋯⋯文字
文字是書寫符號,這裡或許用「語言」更適合。

▲雙手高舉
或許可以拉到前面在描述OO姿態時做伏筆。這裡的「原來」會更有同感。供參考。

▲⋯⋯同胞「,」所以⋯⋯
少了逗號。

▲不知道怎麼面對⋯⋯所以T被帶到⋯⋯進行一個⋯⋯動作⋯⋯
看不出前後文關聯。不知道怎麼面對與進行那個動作後,會有產生什麼差別或意義呢?
且前面有提到什麼都吃,那對於補充與不補充喜愛東西,相處(面對)時會有什麼影響嗎?

▲而被奉的高高在上的
奉「得」。
被什麼奉、奉在哪裡,沒有前後文。

▲後來⋯⋯
整段閱讀時有點不太能在第一時間理解這段想講什麼,因為是前面沒有出現的設定(介於兩者之間的存在),或許可以再具體一點描述。

▲遭⋯⋯被
「遭」也要畫線。畫線部分被省略閱讀時才是順的。

▲第二次了「。」
少句號。

▲看的懂>看得懂

▲最終才被⋯⋯
據前句的條件,應該「最終才能被⋯⋯」比較通順?

▲沒有知識
「知識意為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wiki)」,能擁有語言、名字、文化習俗或相關行為本身即涵蓋知識,沒有知識是跟整個故事方向衝突的,或許這部分的設定可以再思考看看。

▲前面提到他們會吃同類,那對於殺害同類視為罪人,是否有點矛盾?
只是單純設定上的疑問。

▲純愛
因為有慾望方面的描述,在閱讀上會覺得比起純愛或許單純用愛,會比較有說服力。
但這也有可能是我與作者對於純愛的解讀方向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僅供參考。

字數:約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