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 信仰vs元素vs魔法ㄉ解釋再延生: 魔法、煉金知識確實可以輔助信仰;但在羅壬這種『世界必須被解構』的學術派眼裡,才會覺得信仰終該被屏棄。 因為世界怎麼運行、管道怎麼連結有朝一日都該公式化、被紀錄下來,那種野蠻的行為終會被遺忘。 所以他在宴會跟一些對話os才對信仰派學派嗤之以鼻。 他的學友(?)提歐則覺得信仰是可以轉移形式的,就跟信仰科學也會成為信仰一樣; 信仰的存在意義既然是安慰無知者的恐懼,那類似於上戰場前口號一樣的精神催眠也算是信仰。 說到底企劃當下出現在許多『大家沒有察覺此時運作』的階段,他是沒有轉換管道的魔力在有公式路徑前跌跌撞撞的型態。而許多已經可以被紀錄成修士/德魯伊們的『固定技能』的招式,某種程度上已經是找到規律的公式魔法,只是在呈現形式(發亮之類)套了信仰的皮。 而個人意志的能量我認為不大,不然就沒有必要累積出集中信念與信仰了。 它應該要像是打火石噴出火花,而不是長時間的驅動力。 所以才能用魔力瞬間跨過跟激活,用以聯通上其他的魔法公式、或是活躍藥草、煉金道具。 意志強大要配合魔力強大才可以破壞通道的說,空有意志的話只是鞏固力道,仍然需要有人提供魔力,不能只有意志。 ---- 基於這點,無屬性魔法的使用者其實算是在反覆鑽研怎麼找到可穩定運行之公式的人們。 只是目前的定論是:根據輸出形式不同,似乎踏入所使用的公式/咒語不同,這點近似於元素、卻不能派生/橫向整合。 有部分的家族與魔法師確實掌握了特定呈現方式的連結公式,這與信仰管道所複寫出的路徑偶爾重疊、偶爾反而要更縝密的規劃繞圈。 他們便會斟酌著哪個地方使用信仰、哪個地方使用魔法,才能達到最大效益; 對於非專精的魔法使同樣如此,但相當嫻熟的魔法使藉由高練度就能更流暢的施法,自然不會選擇用要耗費更多魔力資源的捷徑通道。 題外話, 甚至當你想要更快速的使用專精的魔法,你也能夠與自然元素屬性簽約,成為元素使,甚至省去了詠唱(轉化魔力去屬性的時間),因為設定中元素比較像是構築世界的材料,是這個沒有真神的世界中最接近"神"的概念。 所以他們沒有固定的神壇,只要去該屬性格外濃厚的地方,你的魔力也足夠強大,互相感應驗證後,就會進入類似於通透狀態的魔力流連通。耗時數小時至數日完成後,結成契約。 通常會需要先閱讀過相關的契約與流程的古書、持有一些魔法道具、魔獸材料或者替代契約用的法陣卷軸。如果有老師在的話則比較安全跟順利。 如果當事人有著數個屬性親和力,它甚至可以與一個以上的元素簽約。只是說簽約後也會根據使用人的"結晶化"程度影響強弱、可以輸出的火力。而你嫻熟使用一個屬性,你結晶化的材質就會更偏向那個屬性,故而如果使用複數的元素契約,有很大概率會因為花心(X)心臟的轉化雜亂最後都是(以元素使而言的)半桶水。 當然,也不乏真的有天賦異稟之人,其寶石心臟可能呈現蛋白石、亞歷山大石這一類多色或是變色特質的寶石型態。 但『凝聚』這個行為毫無疑問有意志與信仰就能做到。 反而是專精於魔法的魔導、元素使因為大家的咒文與嫻熟都是獨立存在,所以只能交叉合作、或者大家各自負責一個角落共同寫成大陣型。呈現出密集火力的紀律式兵團在戰鬥方法。 而不是把力量全部加在一起後一次使用這種偏粗暴ㄉ感。 ---------- 信仰所凝聚的魔力,就是可疊加的無屬性魔力,他的特色是『可疊加』。 他能夠變成很大的資產,當他作為通道時,應該被看成使用大量魔力去衝通道,的這個行徑。 但當使用信仰的人(或上位者)可以控制變量(擁有轉換的公式與知識),他們就會選用魔法公式的方式來過通道。 省下還沒運作的信仰力(未轉換魔力) 現存的信仰體系運用,幾乎都與魔法或煉金交錯的。 又或者成為了國家宗教一樣,足夠龐大到他們使用該路徑會比公式化魔法更方便。因為他們擁有一個比較大的信仰基數/魔力儲存槽。 後者目前可以說只有雙神信仰跟綠蔭做得到。 其他的小宗教、現存的佛地杜多信仰/戒印家族,就都會混用魔法來支援想要達成的招式,也能把信仰的凝聚魔力用來做更有用的事/魔力槽。 而把既有或者家族自己研究出的魔法公式編輯入宗教詠唱,也會間接達成信仰輪迴,加固凝聚力跟相信這個「信仰真實存在」。 所以這些「信徒」有時未必知道他們發動的魔法是魔法,都會當作「奇蹟」 現在的奇蹟已經相對少見了。 但還是可以在群聚的信仰者一起執行時,看到他們藉由信仰凝聚的魔力、繞過公式、直接執行結果。 呈現上很像魔法師們共同構築出大的法陣,只是比起每人構築起一角、他們真的更像在誦經(??? 絕大多數時候現在的信仰體系,已經可以使用魔法了。 只是信仰體系內的領事人把魔法編輯成唱誦,體系與型態外在來看就是總體同一的,模糊魔法跟信仰的邊界。 ---------- 另外關於被崇拜或是寄予信仰的人提取使用: 當他們的團體較小時,這個抽取人就像是團隊的發聲者。 在最早的時候是因為人們同在一個信仰中,認為某個人是他們與神明的連接管道、代言人,通常此人在古代也會是一個擅長疏導魔力的人。 在累積與推進下,這個人也變得更擅長運用信仰的力量、轉換出奇蹟或魔法。進而得到更多崇拜與信任。 兼有信仰與信任後,大家的能量就會往該人去寄放,進而能被他使用。 說被神格化其實不準確,但是被神格化崇拜確實也會是一種凝結方式。 (隨宗教變大之後,領袖階層就讓這個取用權限有一個組織化(但那是題外) 絕大多數他們會要察覺到自己被託付信仰/信任的意志,才會使用該力量。 因為要知道自己從何處提取可用魔力,就要先辨識出『這些魔力與我親和』+『親和是因為共同目標或信仰所以疊加給我』。 故而在大的信仰中也會需要分離出派系,才能區隔出那些信仰是給"與我相近"者。同時又會因為怕完全偏離,反而無法提取道力量,又不能完全和信仰之正宗體系分割。 ------------------------------ 額外,信仰地: 一處信仰地,過去的信徒們把信仰累積在該處,但最後只剩一人提取的話是成立的。 尤其如果是信仰家族或者戒印家族。 但直接寄託在人上面就需要信徒存活,那些魔力會存在一陣子的影響力沒錯,但是不會一直殘留。 如果有個媒介、道具、旗幟一樣的存在就可以託付。 當時預設神壇、信仰地的存在有一部分其實是參考了"聖湖為什麼被爭奪"ㄉ自我解讀。 除卻手握聖地證明正統,讓民眾更覺得自己是正宗、虔誠外,我認為那裡必然也託付著諸多古老的意志信仰聚集的魔力。是另一種資源。 所以信仰地或者神壇就像是縮小版的聖湖,隨著各地都有同宗分家反而就變得像奉納箱一樣,在地的主教就會拿來用。當然,主教、祭司們可以拿這些資源投資自己,偷偷挖走信眾讓他們改信自己、或是改信其他東西。 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可以花個兩三代人重新“教育”或者說變革。 從大的系統裡偷走一批信眾也好啊、或是隨著時代變遷把信仰的概念改變也好啊、或者像拉尼茲家以前搬遷,帶著人民與部分信徒建立新祭壇後慢慢改變信奉物也好啊。 只要信徒們還在、或者信仰聚集地還在,他們就還能自立門戶或者另尋出路。 前者可能會要放棄舊祖業,重新經營,但至少有群眾基礎;後者則是有祖產但是要在重新靠自己發揚、匯聚信仰。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iAZAfDu8w37AAmYdAB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