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站出來,然後呢?】
90 年代美國有一件指標性的性騷擾控訴案件,是 1991 年的 Anita Hill 事件,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1991 年 10 月,35 歲的 Anita Hill 坐上美國參議院的證人席,指證她的前老闆、聯邦最高法院被提名人 Clarence Thomas,在十年前曾經對她多次性騷擾。

這場長達八小時的聽證會,由電視臺全程直播,是性騷擾案件第一次得到全美國注目。Hill 在證詞裡說,Thomas 會在工作時莫名提起色情片內容,聊起自己的性器官,炫耀自己的性能力,也多次對她提出邀約。

除了讓職場性騷擾浮出檯面之外,這也是美國史上第一次,全國都聽到一位女性說出被性騷擾的心情:她說,她時時害怕如果制止 Thomas,她可能會失去工作,可能會被報復。她說,她的壓力大到腹部劇痛,在醫院待了五天。

但 Thomas 堅決否認這些事情曾經發生。他說,「是一些利益團體編造這個故事」,要阻擋他就任。他說,這場聽證會是一場「猴戲」。

而因為 Hill 和 Thomas 都是黑人,種族也成為重要的主題。Thomas 反過來指控,這是對一位黑人的「私刑」,是在利用社會對黑人男性「好色」的刻板印象,對他進行人格謀殺。這因此成了典型的「他說,她說」。

除此之外,當時,司法委員會上的 14 位參議員(都是白人男性),許多位以兇狠的態度詰問 Hill,尤其是質疑 Hill 的人格與可信度,包含攻擊 Hill 動機不純,或是懷疑 Hill如果所言屬實,為什麼後來還繼續為 Thomas 工作、為什麼在離職後還有跟 Thomas 保持聯絡。

有一名男性參議員甚至當場問:

「妳說最讓妳覺得難堪的問題──這也沒多糟呀──是關於女人的大胸部。這個詞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用呀。」

最終的結果,因為事過境遷、沒有直接的證據,大眾不知道該相信誰。參議員全院最後仍以 52:48 通過 Thomas 的任命案,Thomas 依然上任(雖然他是 19 世紀以來同意票比率最低的被提名人──與現在不同,那個年代最高法院法官同意權投票,經常是獲得跨黨派的支持)。

而 Hill 自己,不但需要面對「#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件事」的參議院,還得面對各種死亡威脅。她說,在那段時間,她經常收到暗殺的恐嚇信,甚至曾在信箱裡收到排泄物。參議院不但沒有處理這類案件程序,也沒有保護當事人的程序。

這麼說來,Hill 出來指證毫無效果嗎?──恰恰相反。

這個案件讓全國民眾真正意識到「#性騷擾」是一個問題,有女性團體表示,Hill 作證之後,他們接到許多女性打電話到辦公室,問他們:

「原來這些真的可以申訴嗎?」

而數據顯示,作證後一年,政府收到的性騷擾申訴案成長 73%──Anita Hill 的事件,鼓勵許多人站出來。

另外,這個事件也讓很多人覺得,國會需要更多的女性。而這也影響了 1992 年的選舉結果。

許多選民、特別是女性選民,看著當年男性的參議員這樣質問 Hill,感到相當憤慨。隔年的選舉,破紀錄的女性當選國會議員,1992 年因此被稱為「#女性的一年」,而那一期的國會,也通過了關於性別同工同酬、增加女性健康研究撥款等重要的議案。

所以,站出來有用嗎?

有時候,站出來沒有立即的效果,甚至在保護不足下,會為當事人帶來二次傷害,但是有時候,站出來卻能帶來長遠的影響。就如同我們現在看到,社群網站上也有越來越多人在講性騷擾的防治,或許這一波臺灣的討論,也能留下一些什麼正面的改變吧。

不過,事情發生的當下,有時很難看出改變的希望在哪裡,在鋪天蓋地的壞消息中,人們也容易感到挫折、憤怒、傷心。

如果現在你已經覺得最近的新聞讓你難以承受,先關掉社群媒體休息一下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