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 你是否曾經遭遇過明明沒錯,卻被突如其來的責罵、冷言冷語或無視打得措手不及。 那種委屈、挫敗,像一根扎在心裡的刺,讓人質疑自己:「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許多時候,我們選擇隱忍退讓,不是因為軟弱,而是因為厭惡衝突。 我們以為退一步海闊天空,殊不知,這種退讓往往成了自我挫敗的溫床,讓內心的委屈感越積越深。 然而,人際心理學給了我們一個極為理性且溫柔的解藥,那就是:「會發動攻擊的人,都是有困擾的人。」 當你緊抓住這個大原則,你會發現,那些莫須有的攻擊,其實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 情緒攻擊的本質,很少是針對你個人。它更像是一種扭曲的表達,反映了攻擊者內心的「困擾」。 想像一下,那個動不動就對你反應過度的同事或主管,他們可能正被「心靈曾經受創」、「難以適應變化」或「強烈自卑」的困境所困。(這樣想你心情會不會好一點) 當你提出一個簡單的疑問,他卻覺得「被責罵」;當你表達一個看法,他卻覺得「自尊受創」。這並不是你說話的方式有問題,而是你的無意之舉,像鑰匙一樣開啟了他內心的「痛苦開關」。(原來我們也可以刻意踩地雷試看看) 一旦你不再將自己視為「受害者」,而是「訊號解讀者」,你就能平靜地看待這一切。 資深同事的指責,不是對你的懲罰,而是對外界的「求救」。朋友的冷言冷語,可能只是他內心受傷經驗的投射。 許多人之所以容易受傷,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有著對「重視、愛護」的強烈渴望。當我們努力去討好、去付出,卻沒有得到對等的回應時,就會感到受挫。 這時候,我們需要遵循兩個重要的法則來保護自己的心: 1. 尊重自己的意願:別接下「受害者」的角色。 當你被攻擊時,最本能的反應可能是懷疑自己。但請記住,你的情緒是「正常反應」。不要讓對方的困擾綁架了你的情緒,更不要讓自己扮演「犧牲者」的角色。你可以選擇不反擊,但你絕對有權利不感到委屈。 你可以平靜地回應:「原來你是這麼想的。」這句溫和的回應,既沒有正面衝突,也沒有給予多餘的詮釋,它像一道柔軟的牆,擋住了攻擊,同時也提醒自己:「這是你的看法,與我無關。」 2. 拋開「施與受」的執念:越不求回報,別人給的越多。 人際關係的維繫,從來都不是一場「等價交換」。如果你每一次的付出,都在心中偷偷計算著「對方什麼時候會回報我」,那麼你就是在為自己的受傷埋下伏筆。 真正贏得信任和好人緣的人,不是那些刻意去討好的人,而是那些「言行一致」、「不求回報」的人。當你的善意是出於內心的尊重而非交換的慾望時,你將會發現,旁人打從心底給予的愛護和重視,反而會悄然而至。 不委屈自己,也能擁有真摯而長久的好人緣。 《面對情緒攻擊的勇氣》閱讀人讀後心得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iZnMgS0bVqAz7okvqQ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