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靜和醫院 近日台中一名女乘客「褪赤跤」騷擾計程車司機,自稱是某醫院千金,立即登上新聞版面,網路謠傳女子口中的醫院,是南屯路上的靜和醫院,遂引大批網友到靜和醫院Google與Facebook評論刷負評,來不及澄清就被出征的靜和醫院對此無妄之災感到十分無奈,不排除訴諸法律。 靜和醫院雖位於南屯路上,所在行政區域卻是屬西區。看似新穎現代的建築,其實背後有段悠長的歷史。 依過往研究資料,靜和醫院的設置可遠溯至日治時期昭和11年(1936)的「台中慈惠院附設靜和病院」,而台中慈惠院的前身則要說到清帝國雍正6年(1728)開始,陸續在彰化設立的四個救濟機構: 1.養濟院:救恤孤苦無依之貧民及患瘋癲病者(左右圖一同治年間石碑); 2.留養局:收容鰥寡孤獨之貧民; 3.育嬰堂:收容棄嬰及一般嬰孩(右圖二光緒年間木匾); 4.善養所:收容行旅病者等(左圖二木匾)。 殖民初始,時局紛亂,救濟業務無力維持遂停頓,至明治30年(1897),天皇以英照皇太后之喪而賜頒台灣救濟金,加上地方人士的捐款,社會救濟方再度運作。明治37年(1904),養濟院、留養局、育嬰堂、善養所正式合併為「彰化慈惠院」,接著因行政區域劃分,遷至台中,改稱「台中慈惠院」。昭和11年(1936),靜和病院成立,設有30張病床,專責收容、醫治精神病患者。 到了戰後,台中慈惠院依照法令改組,改名「台中救濟院」(中圖圓框處),位置在公權路上(今南屯路靜和醫院),組織章程明定董事會組成由彰化縣、台中縣、南投縣、台中市議會及彰化市民代表會提名、充任,另選聘四縣市轄內熱心慈善事業人士,共組董事會管理。1951年,日治時期活躍的文協名士、台灣辯護士先驅蔡先於受聘為院長,董事長則由亦是辯護士出身的白福順擔任,張煥珪(曾任中央書局董事長)、徐灶生(保存甘露水的張鴻標醫師岳父)、邱欽洲(後擔任台中市市長)、林金標(後擔任台中市市長)、李晨鐘(台中縣議會議長)等人為董事,可見慈惠院在中部的重要性。蔡先於院長與白福順董事長合作無間,悉心整頓業務,增聘內外科名醫,並得到名醫李祐吉博士的協助,1953年,靜和醫院擴增病棟,收容病患已逾百人,這段期間,亦新設中部結核療養院於八卦山上,因醫療廣受好評,且風景秀麗,各縣市患者紛紛慕名而來。 1960年,蔡院長積勞成疾過世,他的位置由來自彰化的李君曜醫師接任。李院長以醫學專業支持靜和醫院斥資自日本購入全台第三部「腦波計」(第一、第二為台大與高醫所有),可測量患者腦部損傷狀態,還請來台大神經科洪祖培教授指導,造福中部百姓。四年後,李君曜卸任,院長懸缺為台中市副議長蔡志昌所接(右圖四),他逐步擴建各單位,並充實設備,使得靜和醫院聲名遠播,亦不定期與台大醫院有所交流。此外,靜和醫院會辦理開放院區的活動,取代禁閉的傳統做法,並搭配患者手工工藝品的展示(左圖三),希望扭轉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當年擔任靜和醫院院長達22年之久(1955-1977)的黃國華醫師,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精神病者多發生於特殊的環境與特殊的精神反應,為期早日治癒回到家庭適應社會生活,改囚禁式的生活方法,……給以家庭的溫暖與安慰。為達成這個『醫院家庭化』,並合乎歐美五個病患須由一護士照料的目標,他一手培養具有修女服務精神的四十名護士,……極力尊重病者人格,盡量給予自由,更特別注重環境治療,……並增加娛樂設備,使病人如生活在自己家裡一樣,同時試辦作業療法,在治療中再訓練病者,再教育病者,使病者恢復健康後回到家庭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至1969年,來靜和醫院門診的人數已近萬人,幾乎是前一年的一倍。 1970年,救濟院在台中大坑山區成立「養老院」,建築與設備新穎,三面環山的環境優雅,非常適合長輩調劑身心,預計可有百名老者入住,當時的報紙還特地刊出全版報導(中圖)。不多久,救濟院再於南投設置育幼所。1976年,全台救濟院奉省政府令,改名稱為「仁愛之家」,於是台中救濟院再次更名為「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中仁愛之家」。2008年,靜和醫院新大樓竣工營運,也轉型成為現代化精神醫療的專科醫院。 我在八年前有幸隨前輩拜訪靜和醫院,記錄收藏在院內的清代匾額、石碑,見證中部社會慈善救濟事業的起點。同時,不免憶起國際戲院(天外天劇場)有機會傾向保留的所有權人家屬,曾透露在靜和醫院服務,無奈時間緊迫且經驗不足,沒有機會拜訪,這一錯過,也再沒有機會了。 此般慨嘆,在這個連呼吸都有可能確診武肺的危機時代,是顯得多麽微不足道,然而,靜和醫院該是以奉獻社會的面貌登上傳媒才是,而不是網路鄉民不明究理自以為正義下的受害者,我希望寫下一些史實與公允。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jCecnbjzZDqetff2ks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