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bunny6334-《人魚尾巴》 ※評論出於我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僅供參考※ 此篇文章是透過十個小短篇構成的故事,主題環繞在「人魚」。我最喜歡開頭的第一章,藉由比較荒唐、且常人認為不應該做的事情(在海邊隨意丟棄菸蒂),來告訴讀者本篇最主要談論的事情:人魚的存在。此段馬上攫住我的注意力,也勾起我的好奇心,想趕快知道人魚到底存不存在,而他們又為什麼要抽菸。 通篇呈現出某種淡然的詭異與緊張感,不曉得下一秒角色們會發生什麼事,或是又有什麼新進展衝擊著思考。我也滿喜歡這篇不以直接了當的方式告訴讀者真相,而是藉由多位視角的敘述,讓讀者能夠緊抓著線索,去反覆思考故事的來龍去脈。 我很喜歡這篇的設定構想,可惜此篇的文章結構與敘述方式仍不太足夠。雖然有成功塑造出「懸疑感」,但是僅止於此,讀者多半看完,因為線索混雜又模糊,難以知曉究竟有幾個角色,以及「人魚」到底是什麼存在。簡單來說,就是看完整篇也看不懂故事內容。 我認為之所以會變成這樣,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1.角色繁多,難以辨識誰是誰 2.時間序不明確,能夠辨識的線索太少 原先我看完故事,以為主要的敘述角色(也就是每一篇的「我」)只有兩到三人,分別是警察、主角、學者,後來再觀看您提供的人物設定,才發現角色比我想得還要多。儘管看人物設定,可以明白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只看內文敘述,不只沒有談論到外型,也礙於篇幅過短,沒辦法明確知道每個「我」的性格為何。再加上都會敘述到類似的要素(凳子、人魚塚、眼淚是珍珠、實現願望、奇怪的女子等等),以至於很難分辨出誰是誰。 我的建議是,愈是複雜的故事、愈是想要營造懸疑感的故事,細節的部分愈是要清楚,不然讀者很容易被混淆。讀者並沒有作者想像得那麼會通靈,如果給出的線索太過模糊,那麼想像出來的世界,跟作者預想的故事會相差甚遠。畢竟,光只是普通的敘述句都會帶來不一樣的想像,如果想讓讀者再貼近自己想像的世界,那麼得要靠細節的琢磨。(當然,如果您的目的就是要讓讀者有不同的解讀,那麼自然會是另一種寫作風格) 舉例來講,如同上述提及,在不同篇的主角中,多展現出角色獨特的性格,為每個角色賦予鮮明的印象。如此一來,讀者一眼便能夠知道角色是誰,而讀者需要處理的資訊,便能夠集中在一個大主題——角色的故事,以及故事中暗藏的伏筆與真相。 故事與故事之間的時間序,以及連貫性也需要加強。儘管有做出區隔,但若內文不夠明顯,很容易接續上一段的內容,殊不知其實連主要敘述者都不一樣。比如說,同樣都是主角的三個篇章,第一個篇章是佈告欄完成、第二個是要做佈告欄、第三個則是正在做佈告欄。因為都有一個很明確且其他角色都沒有論及到的事物,讀者看到第三篇就可以知道,原來時間順序是二、三、一,那麼讀者就算看第一遍看不懂,但是可以透過明確的時間順序,去推測事情的來龍去脈。 在發現原來出場角色比我想得還要多時,我馬上想到所謂的「群像劇」。如果您想要以這種方法來撰寫,我認為最需要確立的是角色之間的獨特性,以及角色之間如何牽扯在一起。建議可以參考類似寫法的小說,以我有閱讀的作品來舉例,《無頭騎士異聞錄》是很出色的群像劇輕小說,《博多豚骨拉麵團》也是,這兩者會在故事中營造懸疑感,並且一次舖開多條故事線。至於非輕小說的作品,則是推薦《告白》、《八尺門的辯護人》、《魔蟲人間》,第一個作品是透過不同角度去撰寫同一個事件,雖然比較難歸類為「群像劇」,但是敘述方式類似,而且寫法很高明。第二、三個作品也比較像群像劇,每一章節都在敘述不同角色的故事,《八尺門的辯護人》著重在不同角色有不同立場,而角色之間如何相互牽扯;《魔蟲人間》則是一次舖開三條故事線,逐步去鋪陳伏筆與線索,最後揭開驚人的真相。可以參考這些作品,是如何運用群像劇的寫法,製造懸疑感的同時,也能帶出精彩的真相。 整體而言,我認為此篇的氣氛營造得當,開頭立刻堆疊出具有張力的橋段,會出於好奇而想繼續閱讀。故事的設定也很豐滿,惟覺得可惜之處在於故事篇幅太短,許多能夠刻劃的細節沒有詳述,以至於角色們的辨別度較低,線索又太過模糊,看完也難以瞭解完整的故事內容。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jtJ803PCM9KDeCNNP2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