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FOR fries9055
文本字數:約9500字
方案B(以感想為主)

所有我提供的建議想法請依照自己的習慣喜好斟酌參考。


  我覺得文字本身使用上沒有什麼問題,最一開始鋪陳的氛圍感也有出來,但有比較明顯敘述缺失的問題。
  目前看起來有點像是安排了很多設定,但傳達設定上卻過於模糊或跳躍,而由於設定與資訊的揭露不足,會讓故事整體讀起來是不完整且混亂的。
  可以理解或許模糊的部分是想處理成伏筆,但是伏筆與故事背景框架模糊之間還是有些差異,伏筆更接近「寫出來了,但現階段看起來不重要」,但目前文中的問題比較像是沒有「寫出來」。(或是目前形成的問題會讓我無法判斷哪些可能是伏筆而哪些是劇情缺漏)
  如果沒有建立可以理解的基本背景,會在根本上影響閱讀理解,也可能因此會讓讀者失去耐心。若打算安排伏筆,可能要去思考該如何讓它合理在故事中呈現。

  讀者站在對遊戲一無所知的主角立場,知道有鬼、遊戲、場景、過關條件、規則,但相關細節與故事背景卻是模糊的。並非需要全部揭露,但是要提供足夠讓故事能延續的基本資訊,目前在不知道上述具體資訊的情況下,我自己作為讀者會有些沒辦法在腦海裡建立世界觀,閱讀時會產生不少疑問外,也有些無法融入劇情。

  例如主角是第一次在那裡遇到了人,為什麼沒有更多疑問呢?為什麼來路不明的人可以給予他勇氣呢?而主角表示「只要見到⋯⋯,就可以找到⋯⋯原因」,但「新人」所得知的資訊中,似乎並沒有足夠細節資訊讓角色可以去做出這樣的推斷。
  在第二篇提到遊戲不公部分的描述,感覺跟前句關聯也相對薄弱,看不出主角是如何做出那樣的反面推斷。因為角色沒有描述得很明確,「不公」也可能是指其他人做過過激行為但不用付出代價,而該角色覺得不公平而已。
  還有「他正要說⋯⋯有人過來了」但前面沒有提及他看到人,突然就跳到「正要說」,可能需要補充看到前方有人影靠近等描述。
  在篇章三展示身體狀況給夫人看時,大家應該都頗狼狽,為什麼特地選擇主角?如果刻意要選擇主角,覺得會需要鋪陳來支持這個「刻意」,可能是角色先做出打量了一群人的動作,或是在更前面鋪陳主角狀況特別不好⋯⋯所以才決定讓主角代表。而這個選擇的舉動可能有著另一層意涵,就可以成為伏筆。
  後面片段,也在沒有相關聯前文的情況下提及「剛好會⋯⋯」,但要讓這句話成立,前面要有表示相關需求才會做出「剛好會」的回應,可能敘述方式或是劇情上要做調整才合乎邏輯。

  另外,在故事中對於小鎮的概念也很模糊,是個多大的小鎮、與該關鍵建築的關聯、女主角是怎麼從小鎮避雨連結到主角來過建築⋯⋯且小鎮看起來與建築有段距離所以會有行動的過程,對主角來說,為什麼小鎮裡的一般建築不是探索、躲雨的首選呢?
  因為小鎮跟建築的夢是故事中的關鍵部分,如果先前曾經探索過或是有什麼特殊理由,整個過程與背景若能解釋得更完整,也會讓人比較容易進入情境裡。

  目前故事較多敘述都會有類似上面的問題出現,除了缺少一些設定資訊外,有時候也缺少角色的行動鋪陳,所以我在閱讀時常會無法理解角色如此思考或行動的原因。
  不過像故事後面刻意設計僕從講話的方式,也有讓角色提出這件事,是看得出作者在構築角色的細節上是有明確想法的。

  整體而言,可能要試著從作者的全知視角抽離一點來檢視整個故事。
  作者想像的世界觀、設定,該如何合理地讓讀者知道、接收,讓整個故事背景更具體且清楚,我覺得是比較需要下工夫的部分。
  而整體故事方向我覺得是明確的,或許可以嘗試在目前架構下去補充細節、擴寫,來提高整個故事背景與整體的完整度。
  而我前面提出的疑問部分,作者或許大多都有解答,可能就要去思考如何寫出「做出這個行為的原因」,找到揭露資訊、鋪陳與故事呈現之間的平衡。

  以目前故事呈現的狀況,我個人會建議或許可以考慮將更多描寫視角放在主角身上,更明確一點去描述主角與環境、他人之間的互動與感受,能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故事,作者或許相對也好下筆。這部分可以參考看看。

  還有個小問題是文中不時會有感覺少了逗點的連續句子,閱讀時會覺得有些突兀,若非刻意設計可能要留意這個情況,若是刻意設計的話最好要有一致性。
  例:「假如⋯⋯是人(,)不是他⋯⋯虛構(的)」、「⋯⋯可疑(的地方,)希望大家⋯⋯」等。

角色名字是晨還是辰呢?
不乎合>不符合、不合乎

參考字數:1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