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 1. 「我可曾負他?」 「不曾。」 那年深冬,雪似柳絮,壓低了他的傘緣。 「不曾。」他重複道,「可他見我負過太多人。」 「我不曾負他絲毫,可在他眼底,我早已是那負心人。」 「報應不爽。」男子一身華裝,鑲毛邊的大氅壓在肩上,起初呢喃著,漸漸轉為大笑,「報應不爽。」 無人應和。火紅夕照燒盡了滿眼雪色,野火漫向了長安孤城,這天,卻是越發冷了。 「......晚了。」男子將傘後傾,似在惋嘆這詐人的冬陽天,「回吧。晚了。」 2. 師長卿是那種眼裡容不下砂粒的人,這樣的人攪和進名利場裡,若不是死了,就是走了。李驀然便打著傘遠遠地送他走了,留下長安城外一地野火似的殘陽,像是抹不去的血,又像是抹不去的那年。 長安城外驛站旁的小茶肆,師長卿和他對了一杯茶代酒,茶涼了,俠客走了,他就在茶肆裡坐著,看著,直到那佩刀的身影再看不見了,從此相忘於江湖。 往後數十載,長安城裡有他的名聲,江湖裡有他的蹤影,每一年深冬,都有柳絮飛雪,血色殘陽,野火孤城。 後來,李驀然才曉得,那是他們最好的結局。 3. 「說好了啊,哪日要是你到了江南,一定來找我。我帶你去師家渡,細雨輕舟,吃魚煮酒。」李驀然看著師長卿言笑晏晏的模樣總依稀能看出個江湖夢,鮮衣怒馬,快意恩仇。 他笑了笑,從太白居的雅間往長安城裡看去,一片繁華歌不盡,同歌不盡的還有一齣齣權謀算計,你方唱罷我登場,多熱鬧,「什麼魚啊,倒叫我好奇起來。想來是這長安城裡找不著的美味,才叫你這樣念念不忘。」 「也不是,就是普通的草魚而已。」說起那江南,在師長卿心裡總是特別軟,許是離家遠了,想起的便都是好的,一花一木都比這長安要好些,「師家渡口總有輕舟小船,船東煮酒,船客豪飲,連帶著水裡的魚都嚐了酒氣,現釣著吃起來似也有一股酒香。」 「帶酒氣的恐怕不是魚吧。」李驀然這回笑得比先前真心許多,「那我恐怕是吃不著了,我不像你,五穀不分四肢不勤的,讓我釣魚還不如讓我投水餵魚乾脆得多。」 「哪能啊。我做東哪還能要你動手,你要是愛就釣著耍耍,要沒那興致,就且坐著等我給你釣唄。」 「你給我釣?那你得釣多少啊,兩條魚可不夠我倆分。」 「要多少給你釣多少。」 李驀然想,不對。師長卿這句話不該說得那麼認真,他該再更雲淡風輕些。他不該,可他總那麼實誠。這樣的人啊,鐵打的嘴,軟不下來,豆腐做的心,硬不起來。 他怎麼在這長安活下去啊。 李驀然嘆了口沒有嘆出口的氣,一旁師長卿似乎是覺得他可能不信,便認認真真地放下酒杯,重複了一句,「要多少我都給你釣上來啊。」 李驀然信啊。他怎麼不信呢,師長卿一言九鼎又不是新鮮事兒了,莫說是釣一天的魚,他要能開口要他給釣一輩子的魚,師長卿應著也沒有第二句話。 他怎麼不信。他怎麼能信。 「……那說定了啊,哪日我要去了江南,一切就靠你了。離了長安城,我大抵也就沒什麼用處了。」 他想,錯了。他不該應得這樣順理成章,他應該再更躊躇些,更保留些。李驀然這廂應了,師長卿那頭旋即就知道他不會去了。 師長卿看著他,李驀然還以為他看的是那細雨芭蕉的江南,那麼軟,那麼悵然。 多叫人鼻酸。 4. 「這長安百花爭麗,最美的要屬權、名、利,娶誰都越不過這三美,男男女女,紅顏枯骨,又有什麼區別呢。這長安城裡,又有誰成親是為了要一個合心人過日子?」 「有啊,我。」 戲臺上,兩個女子私訂終身的戲碼迎來陣陣倒彩,戲臺下,李驀然和師長卿被太白居的窗框在一景裡,卻連一齣能讓人喝倒彩的戲都唱不出來。 李驀然有時候也會想,錯就錯在長安。 在長安,師長卿敢唱,李驀然也不敢和。 於是他也就懂了,師長卿為何總念念不忘江南。 驀然驀然,燈火闌珊。念想念想,又念又想。不能念,也不要想,沒了念就不會再想。 許是師長卿總在他面前念著江南,念著念著,叫他也不禁想了起來。 5. 師家渡原只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渡口,在素有水鄉澤國美稱的江南就如同雲夢大澤裡的一碗水,倒進去就找不回了。 可這樣的小渡口,有著江南隨處可見的小船輕舟,雨打芭蕉的平凡景致,美但毫無特點,卻因著「尚書酒」而漸漸頗有了些名氣。 「尚書酒」說穿了,不過是一壺撐船的東家在細雨天煮給船客暖身的酒,用的什麼酒,拿什麼煮,煮多久都沒有講究,是好是壞全看船客的運氣和船東的手藝,會有這麼個名稱,那得要說回前朝一個尚書。 這尚書姓李,土生土長的長安人,卻不知為何在晚年到了江南定居,相傳這李尚書直到辭世都不曾離去,一次也沒有再回過長安。 李尚書定居江南的故事給流傳出了十數種版本,大多在改朝換代後也漸漸乏人問津了,唯有這「尚書酒」的妙名經歷了戰火的淘洗,非但沒有被遺忘,反而成了師家渡這一帶騷人墨客津津樂道的前朝佚事。 細雨芭蕉,輕舟小船,是江南最美也最尋常的風景,據說這李尚書生平沒有其他嗜好,過著簡樸而低調的生活,唯有這杯同樣毫無特點的酒,是他一生所鍾情。 那些年,師家渡口人人都知道有個李尚書,舉凡下雨的日子一定會到師家渡口,輕舟煮酒,隔簾觀雨。 # 「師家的少爺?沒啦。十幾年前,西北戰亂,師家的公子也應官府徵召去了前線,隔年大軍凱旋,他卻再沒回來了。哎,師家過去在江南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名望,最後一線香火就這樣斷了......唏噓是唏噓,倒也不算辱沒了祖宗的門楣。」 江南的傘,北方的大不相同。李驀然看著茶樓外熙來攘往的遊人,心裡想。又輕又小,想來是禁不住長安的雪。 可江南也用不上那樣厚重的傘,用不上鑲毛的大氅,用不上鹿皮揉製的靴。江南的雨接不住,碰不著,也躲不開,綿綿細細,仿若耳語,落到煮酒的爐子上,自然就化成了細軟的霧氣,不待一吹就散了。 一乾二淨地散了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m7WDZ7zDJPK1nvZSp2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