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順便複製貼上當時PO在粉絲專頁上的文字,當時的貼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495761907359724 ===我是分隔線=== 如果有長時間關注這個粉專,或私底下認識我本人的大家可能會知道,比起「所以你到底是擁核還是反核」「你不反核的話,就是擁核囉」這些問題,我其實最在意的是「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這個標語。關於這一點,我想我的態度應該是始終如一的,最好的證明就是兩年前我在【説説能源】上的影片,就是在談「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這句話(附上影片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talkthatenergy/videos/2036854183205310/)。 打從我第一次聽到「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這句話,當時我還在唸高中還沒有進到清大工科,我就一直覺得這句話很傷人。因為我覺得這句話踩在別人的傷痛上,是在別人的傷口上灑鹽。 今天福島這個地方還在,這是一個真真實實存在、還有不少人生活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大家都在努力地生活著,然後有人說「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這對於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作何感想? 不管是在福島第一核電廠或廢爐相關第一線工作的東電及各個承包商、作業員,還是在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進到這塊土地的人,更不用說在 2011.3.11之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在地居民,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認真過著每一天。 面對天災人禍,我們理應和當事人站在一起,找出大家對於未來的想像與共識,並從傷痛中站起來,朝著災後重建之路邁進。 然後在海洋另一端的竟然有一群人,打著「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的口號,或是自己無中生有創了什麼「核食」這些莫名其妙的詞(我認為「核災」其實也算是,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是「事故」不是「核災」。世界上最接近「核災」的應屬車諾比事故,因為車諾比事故的核電廠打從核電廠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到安全),這就是所謂的「#風評被害」:透過輿論的方式幫別人貼標籤造成他人的傷害。 「福島」一詞在日本遭到「風評被害」,然後隔著一個海洋的台灣,我們透過在中文自創一堆新的詞彙的方式,造成「福島」的二度傷害,對這群在「福島」這塊土地認真生活的人們造成二度傷害。 -- 關於「核食」,雖然這支影片中沒有提到太多,但可以去參考我們 9月去福島時在【台灣鯛民】開的直播(影片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TAI/videos/380107112922735/,16分34秒到 18分56秒)簡單問一個問題就好,到底「核食」是什麼意思?是指受到輻射汙染的食物?還是所有來自福島的食物通通都是「核食」?所以來自福島的「核食」是指在福島生產食材、食品,還是在福島加工過的食品也算,又或是所有在福島販售的商品都是「核食」? 為什麼現在只要是來自福島,或甚至是「福島及其鄰近四縣市」又稱「福島五縣」的食物都被叫做「核食」? 平常在這個粉專不太會聊台灣政治,「來自『福島及其鄰近四縣市』的食物都是『核食』」這個標籤就是KMT弄出來的。2016年12月率領民眾上街「反核食」的人就是時任國民黨黨主席的洪秀柱,然後去年 11月公投第 9案:你是否同意政府維持禁止開放日本福島311核災相關地區,包括福島與周遭4縣市(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地區農產品及食品進口?」是誰提的?就是KMT而且還是當過環保署長的郝龍斌提案的!! 對不起失態了,關於「核食」的抱怨到此結束。 -- 總之,不管是反核也好,擁核也罷,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主張,反核和擁核一直都不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情,它也不是一個所有人心中都必須要有一個答案的問題,但請不要將自己的主張建立在別人的傷痛上面。 將這支影片分享給每一個看到這裡的 你/妳,希望從今而後可以少一個人使用這些莫須有的標籤,讓我們和福島站在一起,一起走向災後重建之路。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nvYHxItO2hyQNY9RKJ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