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興獻王本身從未得罪過文臣,是憲宗第四子,而且已經作古,就算給他個皇帝稱號又如何?就算廟謁的時候排場大點又如何?就算樂舞的人數多點又如何?

但是,就不可以!

因為這些表象之下。是明帝國,乃至華夏社會的承重牆。

這面承重牆就是:綱常。

在儒教綱常的基礎上。國家、民族、文化才能層層建設。若是這個基礎被人破壞,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就會崩塌,秩序就會被破壞。而秩序一旦被破壞,他們所掌握的遊戲規則也就會改寫,甚至有極大可能失去制定規則的權力。

一旦皇帝有意無意地對這塊基石、這種秩序、這個規則下手的時候,文官集團就只能爭個你死我活,除非他們甘心坐以待斃。

當年董仲舒向漢武帝進獻《舉賢良對策》的時候,就是儒生們提出了一則極具誘惑力。同時也充滿了對帝王進行束縛的契約。從漢武之後的歷代皇帝,或是賢王或是昏君,都不得不在這紙契約中玩弄政治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