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聲音與溝通:我沒有那個意思

生活或職場中因為「懶得解釋」而導致辭不達意、引起誤會的情況,真的是會讓人很吐血。善意的出發點常常會因為懶得解釋而被誤解,或產生不利於自己的聯想,很多棘手狀況的起因都是源於一句話----沒有心機、沒有惡意,但卻缺乏解釋的一句話。

IBM大中華區招聘經理張榕就曾說:「在面試當中,求職者的長相和身材絕對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但是我們會尤為重視求職者的一些小細節。我們舉個例子,我們在招聘銷售人員時,會問到求職者的一些基本情況,如果他回答『我的簡歷上都寫著呢』,那這個求職者我們肯定不會聘用他的。儘管只是這麼一句話,但它不由得會讓我們聯想到,如果有客戶詢問他公司報價的話,他很有可能會說『報價單上都寫著呢』。」

這讓我想到我們公司一位講師跟我分享的案例,他受邀去一所大學的畢業講座演講,就業輔導組組長帶著求助的語氣跟講師說:「老師,你們在企業裡的經驗比較豐富,可不可以麻煩你跟同學們多分享一些溝通表達的技巧?」講師詢問:「怎麼了嗎?是不是有遇到什麼困擾?」組長回答:「哎呀!說起來很丟臉,我們上一屆有個畢業生,到一家私人企業當業務,有一天早上打電話跟他的主管說:『經理,我今天心情不好要請假,我的客戶都給你跑,獎金我分一半給你。』那位經理馬上打到學校來跟我反應,他不但被炒魷魚,連學校的名聲都被打壞了。」

聽起來這位同學是一片好意,他心情不好無法上班,但客戶又不能放著不管,為了公司業績著想,他只好交給他最信任的職務代理人----他的頂頭上司。他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溝通表達技巧,而是他不知道有「職場倫理」這件事。

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我沒有這樣的意思」文章中分享了一個很經典的小故事:

公司某單位來了一位新人,該單位經理發了一封介紹新人的email給在同一樓層的同事。我也收到這封介紹函,並為該經理高興,因為新人的資歷看起來不錯。

當天下午,一位不同單位的同事阿德,在收到這封介紹信後,回了一封email給該經理,email上只有一行簡單的字:『某某某,什麼時候帶新人來介紹介紹!』email的下方還附有原始的新人介紹文字。

在讀完這行字後,我心中產生一個疑慮!

為了實證我的疑慮,把送信者與收信者的名字刪掉後,我將這封包含新人介紹及『某某某,什麼時候帶新人來介紹介紹!』這行字的回函,列印給我的秘書看,並問她,假設她是那位經理,在她看完『某某某,什麼時候帶新人來介紹介紹!』這行字後的直覺反應是什麼?她說完後,我把她的回答記在一張紙上。

我沒有向秘書解釋我這樣做的原因,等她莫名其妙的離開後,我好奇地找來那位經理,並問他說:『你有帶你的新人去給阿德看嗎?他不是寫email給你,要你帶新人給他認識一下嗎?』

這位經理回答沒有,我問了他為什麼,並把他的回答記在那張紙上。

在這位經理離開後,我找阿德來,我問阿德說:『經理有帶新人來向你介紹嗎?』他回說沒有,我接著問他,『你當初為什麼要回email,叫人介紹呢?』

阿德單純地回答說:『沒有啊,只是想單純多認識一個朋友而已,沒有其他意思!』

在阿德說完他當初的動機後,我把那張上面記有秘書與經理反應的紙張拿給他看,說這是別人對他那句話的反應,看完後,他有點吃驚的說怎麼可能,因為上面寫著:

秘書的反應是:『語氣有點命令的味道,應該是另一位位階較高的主管想要認識新人吧!』這樣的反應與阿德的原意不同。

那位經理的反應則更戲劇性:『他又不是我主管,不知道為什麼還要我個別為他介紹!』這樣的反應更與阿德的原意大相逕庭。

秘書與經理的解讀角度與阿德有很大的出入,甚至是扭曲。很顯然的,以這一次溝通事件為例,在溝通的這一端與那一端上,我們常會『高估了自己的理解力,低估了別人的誤解力』,在日常近距離一對一溝通上,這種看不到表情、聽不出感覺的email,有時卻成為一種我們逃避溝通的工具,也構成了同事間更大的疏離感。

阿德有點懊惱的向我說:『我沒有這樣的意思啊!早知如此,當初走過去就好了!』

確實,寫這封email的阿德與該經理的坐位只有 五公尺 。好遠的 五公尺 ,好遠的疏離,他的原意當初只是簡單到『沒有啊,只是想單純多認識一個朋友而已,沒有其他意思!』

在溝通的形式上,有人描述得很貼切,他說:當你可以打電話時,不要用email;當你可以面對面講話時,不要用電話;當你可以用手拍對方肩膀時,不要用嘴巴。

email算是另一種形式的白紙黑字,可以當作溝通的記錄,但因缺乏「非語言訊息」(聲音、表情、肢體語言…)的輔助,當語意不清加上解釋不足時,還滿容易引起誤解的。當我們有機會把「語言訊息」(文字內容)和「非語言訊息」一併傳遞給對方時,真的不要懶,這也就是為什麼業務高手不會只坐在辦公室電訪,而是積極爭取和客戶面對面溝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