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反對凍結最高地方政府職能的輿論似乎未起,這是一個相當不尋常且令人擔憂的現象,特別是在剛經歷民主轉型的國家。這背後可能存在多種原因,暗示著民主轉型可能尚未完全鞏固,或公民社會力量相對薄弱。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 1. 資訊不透明與媒體控制 * **中央政府的資訊壟斷**:威權體制轉型後,如果中央政府(由「激進改革派」總統領導)仍保有對主要媒體的影響力或控制權,可以有效篩選和塑造資訊。他們可以大力宣傳「組織精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例如強調效率、精簡政府、打擊地方官僚等,而壓制反對聲音。 * **宣傳策略成功**:政府可能透過強大的宣傳機器,將「凍結地方職能」包裝成一項「利國利民」的改革,例如聲稱這能節省開支、提高行政效率、杜絕地方腐敗等,讓民眾相信這是個好決策。 * **獨立媒體力量不足**:如果民主轉型時間不長,獨立且具有批判性的媒體可能尚未充分發展或仍受到政府的間接壓力,無法有效發揮監督和揭露真相的作用。 ### 2. 公民社會力量薄弱與組織不足 * **公民社會發展不成熟**:民主轉型後,公民社會組織(NGOs、社運團體、專業協會等)可能仍處於發展初期,其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和影響力尚未完全成熟。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資源和經驗來有效地組織抗議、發起連署或進行大規模的公眾教育。 * **缺乏有效領導者**:即使有反對的聲音,如果缺乏一個具有號召力、能將零散不滿凝聚起來的領導者(例如那位「溫和左派」地方首長可能選擇了隱忍或尚未找到有效發聲管道),反對力量就難以形成氣候。 * **社會運動經驗不足**:人民可能缺乏在民主框架下組織抗議和公民不服從的經驗,或者對政府的「改革」仍抱有一定期待,未能及時意識到其背後的民主倒退風險。 ### 3. 選民的政治冷感或優先考量其他因素 * **對民主疲勞**:長期的威權統治可能導致民眾對政治產生普遍的疲勞感,或者認為政治是精英的事情,與己無關。民主轉型後,如果初期未能帶來顯著的生活改善,民眾可能對政治參與失去熱情。 * **經濟民生優先**:如果當時國家面臨嚴峻的經濟或民生問題(例如通貨膨脹、失業率高、基礎設施落後),民眾的注意力可能主要集中在這些切身問題上。只要政府能承諾解決這些問題,即使犧牲一些民主原則,也可能獲得一部分民眾的默許。 * **不理解複雜的制度變革**: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組織精簡」、「職能凍結」等概念可能過於專業和抽象,他們可能無法理解其背後對民主原則的實質性影響,認為這只是政府內部的調整。 * **對效率的渴望**:經歷過威權體制的低效和腐敗後,部分民眾可能極度渴望政府的高效率。總統的「激進改革」可能正是抓住了這種心理,讓民眾覺得犧牲一些民主程序換取效率是值得的。 ### 4. 舊威權體制的殘餘影響 * **思想上的慣性**:即便威權體制名義上結束,但其長期灌輸的服從意識、對「國家」和「統一領導」的盲目崇拜可能仍然存在於社會深層。民眾可能潛意識中仍然傾向於服從強勢中央政府的指令。 * **恐懼的殘餘**:即使進入民主體制,威權時期留下的恐懼感可能仍未完全消散。民眾可能擔心公開表達反對意見會帶來潛在的風險或報復。 * **對「建制」的信任慣性**:由於兩位高票當選的領導人都是從舊體制內走出的「建制派」,民眾可能對他們保有一定的信任慣性,認為他們即使改革也會是為了國家好。 ### 結論 輿論未能掀起波瀾,可能是一個複雜且令人不安的組合,暗示著該國的民主轉型可能並不穩固。它可能表明公民社會的脆弱、媒體環境的不自由,以及民眾對政治參與的冷漠,或者對「效率」的追求壓過了對「民主原則」的堅守。這對那位曾是民選地方首長的「溫和左派」來說,將是一個極其孤立和艱難的處境,他可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嘗試喚醒或動員沉寂的民意。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rN3jVRp5wv0tZ3tvAE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