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瑯琊榜][靖蘇]直道相思01.5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梁的皇宮內,最重要的日子不再是新年。

  --或者也不該這麼說。對皇帝來說,最重要的日子仍是新年不假。不論是祭祖、祭天、接受百官後宮朝賀、禮敬皇太后,都仍在一年伊始的這幾日。但對蕭景琰來說,一年當中,只有元宵過後的兩個月,他才能算是活著,做為蕭景琰活著。

  「陛下,梅宗主的馬車已經進城了。」

  覷著皇帝下朝、更衣的空檔,高湛趕緊趨前低聲稟報。而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能看見這個總是堅毅、冷靜的皇帝眼裡,流露出的微弱火光。

  「遣個人去問問……」

  「飛流少爺已經來過,說是梅先生舟車勞頓,今日需休養一日。明日請皇上過府一敘。」

  高湛更卑微地恭下身。事實上,當飛流來時,他這個大總管也曾卑微地請求飛流傳話,希望至少就在今日,能讓皇帝見梅長蘇一面。

  「陛下期待了那麼久、老奴實在不願讓陛下再多等一日,望飛流少爺能夠成全。」

  他是這麼說的。然而,飛流卻只是倔強地轉過頭,癟著嘴。


        ──────────────────


  一直到北境狼煙平定三年後,蕭景琰才知道,梅長蘇沒有死在戰場上。

  「也不知道費了藺晨多少心血。」對他,梅長蘇總不愛說這些,只是淡淡揭過,彷彿那個屢次陷入昏迷與彌留中的人不是他。蕭景琰也並不多問,對他來說,只要梅長蘇能夠像現在這樣,在他身邊一邊烤著火,一邊與他說話,便甚麼都足夠了。

  平息北境狼煙後,梅長蘇幾近油盡燈枯。藺晨拚了命把他帶回瑯琊山,再加上江左盟與瑯琊山三年來蒐集來的珍稀藥材,居然也就一點點地把梅長蘇從閻王手裡搶回來。只是這一來一往,待得蕭景琰獲悉梅長蘇仍在人世,已過三年寒暑。

  「高湛,去跟皇后說,朕今日宿在御書房。」

  推開最後一份奏摺,年輕的皇帝臉上有的只是掩飾不住的倦意。高湛一邊點頭稱是,一邊指揮小太監收拾。蕭景琰則兀自走到偏殿,幾個大宮女簇擁上來,服侍他更衣後即退下。偏殿裡,早前幾日便已經為梅長蘇的歸來做了準備。火盆是早就預備下了,只是顧及皇帝不慣在屋子裡生炭火的性子而冷清著。蕭景琰盤腿坐在火盆旁,只覺得滿腔思緒,幾乎讓他喘不過氣來。

  當日梅長蘇出征前,他還抱有一線希望。而待梅長蘇的死訊上報,蕭景琰只能反反覆覆地告訴自己,這天下是梅長蘇拿著性命替他爭得的。他只能把這個天下治得長治久安,治得國富民強,才不枉費林殊兩世為人,都為他拚上性命。

  於是他宵衣旰食,一掃先皇所遺頹風。他孝養太后,禮敬皇后,對庭生多所照拂疼愛。他的後宮連先皇的一半都不到,幾年來除皇后外就只在群臣的壓力下冊封了兩個低等嬪。還好一輩子不算太長,他想。等他再造大梁盛世,便能到地下見小殊了。

  然而,便在此時,傳回梅長蘇未死的消息。

  ──幾乎是瘋魔了。向來冷靜自持的皇帝,一再要蒙摯傳話,非得要把梅長蘇接回京城休養。朕虧欠小殊,虧欠的太多。他對蒙摯說,他錯過救林殊的機會,他親手將梅長蘇送上戰場。如今上天垂憐,讓梅長蘇能夠活下來。世間再沒有任何人能夠讓他放手,就是梅長蘇本人都不能。

  最後,卻是言侯點醒了他。

  當時正值隆冬,也在這個偏殿內,高湛老早帶了人進行修整,甚至連火盆都已經安放。當時言侯入殿行禮,並不勸諫。只指著火盆問皇帝:

  「敢問陛下此為何物?」
  「火盆。朕已經交代給高湛,長蘇體質虛寒,此物一日不可或缺。」
  「敢問陛下,今日大雪,何故火盆內並未生火?」
  「朕少年時即不慣在屋內放置火盆,至今猶是如此。」
  「敢問陛下,若此時是在蘇宅內,這火盆可會如此冷清?」
  「自是不會!」

  「陛下,」嘆出一口長氣,言侯其實並不想刺傷年輕的皇帝。但事已至此,也由不得任何人。

  即使,是蕭景琰與林殊。
  即使,是蕭景琰與梅長蘇。

  「陛下乃國之君主,此處為大梁宮庭。任何事、任何人,都只會以陛下為先。如同這火盆,若今時今日是在蘇宅內,江左盟中人絕不會為陛下或是老臣而不燃炭火,亦不會為梅先生須臾或離而置之不理。」
  「如今蘇先生在江左盟中榮養,盟中想必事事以蘇先生為先。加之江左盟中尚有許多赤焰舊部,對蘇先生忠心耿耿。比之京城、此處,老臣以為……」

  「言侯不必說了。」蕭景琰蒼白了臉──他聽得出言侯的意在言外。

  他知道,如果是藺晨,梅長蘇能活,遠比大梁的興亡更重要。蕭景琰終究送了林殊上戰場,梅長蘇身邊的其他人,期盼的卻只有他能夠一年一年地活下去,對他們來說,只要梅長蘇還能坐在簷下哄著飛流,苦著臉喝藥,這就已經太過足夠,他們所求也不過如此。

  他知道……即使是自己的母親,那麼溫婉善良的一個人,在得知長蘇就是小殊後,便哀求小殊不要再涉進世局紛擾,即使是以她的與世無爭為代價也在所不惜。

  而他,卻只是看著小殊替他拚搏。打下這片江山後,小殊還替他守下這片江山。

  他欠小殊的已經太多,但他替小殊做的、能替小殊做的,卻又太少。

  「是朕思慮不周,就聽言侯的,讓蘇先生在江左盟榮養吧。」他在說這些話時,也聽見自己的聲音,隱隱約約地,告訴他自己。

  只要小殊好,就好。


        ──────────────────


  「飛流去哪裡了?」

  京城蘇宅。

  梅長蘇靠在迎枕上,皺著眉心,慢慢地喝著藺晨特地給他配的藥茶。黎綱與甄平一左一右,一個手裡捧著果脯盒子、一個手裡捧著太后宮裡送來的食盒。梅長蘇問這句話的時候,一邊抬著眼看站在他近旁的晏大夫。

  「去,讓他清清口。」晏大夫卻不理會他,只是看著他確實飲盡藥茶,才指揮身邊跟著的兩個小童,端上洗漱的用具。梅長蘇自知晏大夫餘怒未消,不敢造次,只得按著慣例行事。而按照這一路行來的慣例,晏大夫在上前察看他的氣色後,看著確實沒事了,才會對黎綱說:

  「讓他選兩種果脯,一種只許吃一個。」

  又交代眼巴巴地注視自己的甄平:

  「長者賜不可辭,就吃一個吧,比照果脯,一個時辰後才准吃。」

  「是。」黎綱與甄平趕緊一躬身,目送晏大夫帶著藥童離開後,便把兩個盒子都端到自家宗主面前;梅長蘇也知道,這兩個人平時什麼都聽他的,醫囑是唯一的例外。只得認命地選好點心,又抬頭問這兩個人:

  「飛流呢?又跑出去了?」

  「哎,高公公來過後他就有些不開心,說要去外頭玩。」接話的是甄平,揮手招來伺候人,說是把兩個盒子放到窗邊的矮几上;梅長蘇只得看著那兩個食盒被端走,嘴上像是漫不經心地問:

  「怎麼不開心?是他又刁難皇帝了吧。」

  「也不是刁難。」黎綱小心地扶著梅長蘇改換姿勢,倒真沒覺得飛流哪裡有錯。

  「宗主這麼舟車勞頓的,怎麼好今日就進宮去?高公公說皇上的意思是想過府一敘,飛流大概是想讓宗主多歇息一些,就沒答應。」

  沒說出口的話是,皇帝要真上門來,言官又要進些不陰不陽的折子。自家主人心思這麼百轉千折的,肯定又得憂慮宮中太后的想法、皇帝如何對應。要實在一點說,他們其實也想,何必非得年年都走這麼一趟,只為讓皇帝看兩個月?

  要說什麼家國之憂、家國之思的,在那場戰事後,林府的少爺也算還清大梁皇帝情義,要說早已兩清也不為過。

  偏偏也是這個小主人,看著時間到了,便要他們準備行旅。也不是疾言厲色,就是就著窗邊的景色淡淡地交代,差不多是時候了,準備去京城吧。

  這樣的大事,也得花上個把月準備。舒適的馬車、各色用品當然不在話下,飛流也得跟著;藺晨要是能跟,就會一路跟著來,一邊遊山玩水,順便讓行程走得再慢一些。而要是像這次,藺少閣主被困在瑯琊山上時,就是晏大夫參詳著幾個月的脈案,帶上足夠的藥材,再慢條斯理地走上一個月。

  但看在他們眼裡,不管準備得再多、一路上多麼從容,這個幾次從閻王殿裡請回來的小主人,都實在不該再這樣奔波。

  (皇帝又怎麼樣啦?飛流也發過脾氣,鬧著不要蘇哥哥又去京城;雖說甄平也認為說得極是,但這種話嘛,也只有小飛流能說啦。)

  然而,梅長蘇看在眼底,也只好嘆著氣。你們啊,在江左盟時,這位宗主大人偶爾也為皇帝說幾句話。你們也別老是把景琰當仇人,宗主大人是這麼說的,我當時都決定了,他想攔也攔不住。

  怎麼攔不住?黎綱總忍不住想。真要有心,有什麼做不到的?倘若無心,如今又何必裝什麼無可奈何?


        ──────────────────


  然而,即便這麼上上下下的一干人等都巴不得梅長蘇乾脆就待在蘇宅,皇帝要見就自己走地道來吧;梅長蘇也還是嘆著氣,讓高公公替他轉了封私信給蕭景琰。一個時辰後,大梁皇帝便下了一道旨意,說是要召江左梅先生覲見。高湛囑咐自己手下的年輕太監,皇帝信使的車馬就按照規矩出發。他自己則只帶上一個小太監,拂衣跨鞍便逕自往蘇宅趕。

  「高公公這麼快到了?宗主正梳髮呢。」

  聽見宅邸裡的伺候人通秉,黎綱愣了一下,便交代讓人伺候茶水。自己則進了屋子裡,甄平此時正替梅長蘇穿上狐裘,又遞給小主人一個手爐。高公公來了?梅長蘇問了一聲,坐在邊上、已經粉雕玉琢地裝扮好了的飛流便哼了哼,一邊別過頭去。

  梅長蘇也不理他,看著自己周身打理得妥當了,便抬腳往屋外走。飛流趕緊跳起來,跟在梅長蘇身邊。也是時間湊上了,他抬起頭來正好看見,梅長蘇看見屋外陽光時,微微瞇起的一雙眼。



  按照慣例,每當這個時候,皇太后總會正巧前往皇帝處探視。與皇后說說話,看看皇子們,賞賜兩個嬪妃。時間差不多了,皇太后就會起身,高湛也會覷著這個空檔進來請皇太后,說是幾個年長命婦進宮探視伴讀的兒孫,知道皇太后在皇后處,想朝覲慈顏。皇太后是個好脾氣的,當然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掃興;跟皇帝說一說,哀家借他的小書房一用,皇太后總會這麼說。高湛一邊答應,一邊讓小太監去傳話。大概也就是小半盞茶的時間,幾個命婦也就知足地告退。

  「聽說江左梅先生來了?哀家也好就不見梅先生,就借這地兒見一見吧。」

  說這句話時,皇太后總是笑瞇了眼。高湛則會深深一揖,把剛才下車馬的梅長蘇給請進這頭的小書房。



  先見過長輩,問候寒暄後,才是親近的友人。要就朝堂上的規矩,皇太后聽說立下大功、卻因為體弱而不願任官,只願歸隱的功臣被召見,就近在不那麼正規的地方隔上簾子見一見,加以撫慰、問問江左民情,也挑不出什麼錯。這一套繁文縟節,太后與蕭景琰其實並不那麼在意,反而是言侯與梅長蘇反覆就幾封信才推敲出來,總而言之是煞費苦心。皇帝也提過,不如就弄個官銜吧?言侯與梅長蘇的口徑倒是一個模樣的:

  『國家重器』言候板著臉說,梅長蘇則只在信裡簡單寫上:不可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