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恕我冒昧,不過既然學長自己提起了這方面的想法,或許我能提供些許建議。我跟學長其實也許久沒碰面了,所以在此單純說網路上常常看見的部分。

第一點是學長的行文恐怕仍要多注意是否字句通順,留心有無錯字,不然實在是平白增加閱讀難度,雖然這樣說不留情面,但算是老調重彈了。若以開啟話題來說,也是覺得論述時應該要更多地填補知識方面的落差,有些內容並不親民。

第二點實不相瞞,可能我猜測的成分較多,在我看來,學長的一些發言內容其實應該等想法更深思熟慮後才提出來,因為學長的言論不分題目,文字時不時給我一種匆促的感覺,好像急著抓住某種浮現的念頭。

一般的閒聊還不打緊,我也不是反對即興創作,只是當學長提起宗教或心理方面的話題時,我反而會覺得內部存在著衝突。可能是因為學長你提倡的理念,依照我的理解是大抵著重於檢視自心,從中加以淨化浮現的阻礙,並走向心境的平衡與提升。然而,由於學長的用詞遣字卻顯得有股急迫的味道,跌跌撞撞的,讓我感到了理想和現況中的拉鋸。

第三點是接續上頭的猜測,雖說學長通常設置了私人訊息,而我想學長相信諸位友人是可以傾訴的,可是有些議題的確涉入私人且敏感的範疇,像是一些情感的經歷,甚至宗教經驗都可能比較私密。

我不是那麼確定這些內容都適合端上桌,以社交場合而言,或許會造成別人的應對舉步維艱,不知是否會冒犯什麼。而且對於直覺強的高敏感族,說不定他們從字裡行間的蛛絲馬跡,就能察覺讓他們不好承受的情緒,反倒會想遠離這樣的人際互動。說是這麼說,我自己不是高敏感,只是內向性格而已。

總之,依照我自己的觀察,即使是私交甚篤的朋友,都不一定能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接住學長提出的這類話題,可能太敏感,也可能太艱澀,結果只好沉默,或是講點場面話充數。

如果學長渴望有機會與人深入的討論情感或宗教話題,通常除了交情外,還得營造出開放的討論氣氛吧?恐怕碰到一些細微之處,還必須做出助人明瞭情況的解釋。這樣的話,匆忙感是不太有利於助長引領此類話題的,一旦感染了急躁的情緒,人原有的焦慮和煩惱就抬高了,結果人人都自顧不暇。終究是沉穩的包容心,比較容易讓其他人願意加入。

說回來,依照我對學長的性格,還有常開的話題來說,適合學長的社交步調應該是回覆速度較不需要即時,可以享有充分的停頓,整體則能連續較長的時間。具體而言,就像是寫長信。交談的雙方有較充裕的心力、時間去細細斟酌,讓討論少一點流於表面而搔不到癢處的情況。相輔相成的,這樣做能獲得的情感回饋,大多也較為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