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3/4、3/5《紅的告別式》觀影心得


電影開頭即是交叉剪接著小吾與小吾姐姐做出同一個選擇的震撼畫面。於1月24號的死亡

咦?為什麼要死呢?

這是電影向觀眾提出的問題





故事圍繞著喜歡保羅麥卡尼的小河與喜歡約翰藍儂的小吾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我會稱鈴木真吾為「白木蓮吾」,但還是不會叫河田大貴為「河鳥大」,從這樣的差異可以感受到兩人角色的定位



原著是青春而明媚憂傷的文青作品,但電影不是!電影是現實黑暗諷刺性很強的作品,整部最有青春電影的畫面大概就是兩人追著紗理搬家貨車的那幕了,而那也是戲中戲的環節



這是個關於追逐與自我的故事,每個人都有個目標,也有限制,卻沒有人圓滿的沉悶故事



導演的運鏡很仔細,很多特寫鏡頭,因為角色的多重性,這部戲確實很挑戰演員細部的內心變化,另外我很喜歡的一個鏡頭是在風俗酒吧運用鏡象拍出成瀨與小河的位置對調



台詞的安排也很善用戲中戲的對話,雖然不是角色真正的對白,但卻切入主旨中心,這是許多故事中穿插現實主線與創作分支所運用的方法,最明顯的就是兩人在練習時的對話幾乎一開始都會以為他們真的在爭吵



色調也是一大特色,反轉後的灰白世界才是現實,這手法很反諷,其他也有很多轉換色調的地方都很巧妙



反轉後的世界相信很多人看得不是很舒服,但這應該就是導演的用意,用這樣過度詮釋的方式呈現演藝人員私下真面目、描寫演藝圈黑暗面,繼而展現戲劇效果



在這些手法下,都是為了挑戰大幅改編原作的不協調性,其實氣氛和節奏都掌握得很好







蠻喜歡現代舞的安排,大概在原著中姊姊便是故事核心之一



小河視角的世界中,宛如以小吾為中心在轉;

但在小吾的世界裡,他的中心大概是姊姊吧



就是這樣一個追逐著一個目標,同時也被目標所制約,但這當中也有著主動與被動之分



原本應最親近小吾的小河,分離三年的空白讓小河更抓不住小吾,甚至是他在詢問他人,到底白木蓮吾是個什麼樣的人?



不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要怎麼定義呢,難道都是靠他人的理解?誰能決定真正的自我?──從夏帆的角色自白,點出了核心



人越是在意外界,越是沒有自信

越想知道真相,越是搞不懂原本所認知的了



演藝人員更是容易被外界定義、被角色左右,最後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了



然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認為「粉紅與灰」是指兩位主角,但粉色與灰色並非指兩個人,而是每個人的內在都並存著粉與灰



粉色總是搶眼,有如片中空中飛的粉色汽球,抓住所有人的目光

灰色則是連自己都不願承認面對的軟肋



所有人都認為是粉紅色的蓮吾,其實在他的世界中,姐姐才是粉紅色,自己則是那個灰色



「還是不能和姊姊一樣」我想蓮吾也是迷失的,但或許是「自願」迷失



本片結局還是帶有日系作品那樣鼓勵正向的意味



一味想變成別人是無謂的,誰都無法成為其他人的,想活下去、不想活下去,都是選擇而已,沒有誰比較優秀的分別



「それでいい」這樣就可以了。







與原著最大不同的部分是紗理的角色定位



原著蓮吾與紗理可以說是兩情相悅,即使最後各有選擇



小說中反而看不太出小河對紗理的感情,即使有,第一人稱的描述中並沒有坦白,或許是因為知道那兩人之間的關係而從一開始就放棄



而電影的蓮吾更絕情,從國中理紗想告白那段到沒有溫馨歡樂的生日會,都看出蓮吾並沒有把理紗當對象



但即使如此還是交代小河要珍惜紗理,感覺上還是有些在意但更為內斂,電影紗理的角色重要性更高了



在很多部分,電影更凸顯了蓮吾與小河的落差,像是第一次與小出水先生見面時,對方完全就是只對著蓮吾在說話,還有,理紗原作中也都有給兩人畫像,電影裡只有一個



有些部分因為小說是第一人稱,可以理解成:小河很多時候是刻意忽略兩人之間的差異的



這是很人性的刻劃,自然又深刻明瞭,即使原著作者可能沒有這個意思,但導演能大膽如此假設並改編,是很有自信且高明的



第一次出現「白木蓮吾」這個藝名也與小說不同,電影裡小吾自己就決定好了藝名,並在導演詢問時不假思索說出,一旁的小河還一臉茫然,放大了小吾的才華與企圖心和小河根本不再狀況內的差異



雖然電影後半段才反轉,但仔細推敲可以從前面就看出兩人的心境不同







原著本來就有很強的曖昧性,電影更留給觀眾更多解讀空間吧

開放式的結局,演出本作的曖昧性,如同粉色與灰色,都不是絕對值的色彩



雖然電影最後有點想展現反高潮,畫面結束後又一聲「しょうもない」作結,留給觀眾嘲諷錯愕,但感覺強度不算很夠







就演員來說,其實不管是眼神或小動作,我都覺得裕翔是比較適合「成為」白木蓮吾的,但也可能是演技不夠純熟,飾演小河的裕翔不比飾演小河的將暉來到到位



當然將暉是戲精,表現力一直以來都讓人驚艷的性格演員,這不用多說了



就形象而言確實劇中劇的角色更符合大眾對他們的印象,所以電影及轉切換後才讓人驚訝,诶?!原來是這樣嗎!的感受很強烈



其實柳樂的氣質也不太像大家期待中的白木蓮吾吧XD



不過裕翔的角色確實是難度最高的,前後對比中只有他的角色都有出現,會被拿來對比也不奇怪,其他人都是完全新的面貌,只有他必須呈現觀眾所期待的「原型」,其實他是有表現出對比的,只是火侯還能再更精深,作為粉絲,覺得在第一部主演電影裡,已經表現很好了



然後高音唱不上去聲音超空虛的中島裕翔真的是中島裕翔(欸)還有其實他演蓮吾工作中的樣子我也真的一直尷尬症發作……完了我一直批評他,但我是真島擔親媽的(爆)



咳咳,同學會斯文流氓的眼鏡扮相就很棒,希望他能真正演個斯文流氓拜託了各位導演(?)



出現三秒的西給可以說是整齣一大亮點,看粉絲包場好玩的就是大家點都一樣www



小蓮吾超可愛,而且跟裕翔小時候還真有那麼點像XD最近看到的子役都很優秀耶童星真可怕





總之謝謝西給寫出厲害的原著,導演拍出優秀的作品,沒有新人獎也沒關係希望裕翔越來越好(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