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 【我被Meta人間蒸發的22天】從停權到拿回帳號的全部始末 ▍7/30 突如其來 高雄駁二演講完,有聽眾走上前來,想追蹤我的社群。 「好啊!」我打開APP,準備秀出QR code,卻看見陌生的畫面,上頭寫了幾行字: 「因為你的Facebook、Instagram帳號違反了社群守則,已遭停權。你可以在180天內提出申訴,否則帳號將永久停用。」 什麼東西?當然要申訴!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我立刻按指示上傳身分證件,提交審核。 兩小時後,手機畫面迎來一段冷峻的文字:「你的審查未通過,帳號已永久停用,你無法再次要求審查。」 突如其來,我的 FB、IG、Threads 全被宣判死刑,甚至連我管理的北美成大校友基金會官方帳號也遭連坐停權。 沒有審判過程,網路身分在頃刻間人間蒸發,過去的痕跡被一筆抹淨,困惑、憤怒、無助湧上心頭,不知如何是好。 ▍7/31 束手無策 上網做了功課,發現世界各地災情慘重,許多人跟我一樣無故被停權,有人幸運救回帳號,也有不少人從此消失在社群世界。 諷刺的是,Meta社群裡,沒有任何客訴管道,只有花錢訂閱藍勾勾,才有「資格」接觸客服。但被停權的人,連花錢的機會都沒有。 我的粉專「旅行沙舟 張J」雖然沒被封,且也有獲FB頒發免費藍勾勾,但卻因為管理員只有我自己,個人帳號被停權後,粉專直接變成一座上不了岸的孤島,無法使用。 我試著再開新帳號,才ㄧ開通就立馬被停權,Meta藉由IP、裝置和追蹤相關資料,進行全面封堵,永不允許我再出現,形同對數位人格的公開處決。 ▍8/1 災情擴大 上網爬文,看見一個月前的受害者蔡明劼醫師,分享妻子帳號用藍勾勾客服幫他救回帳號的經驗,於是我也請律律依樣訂閱藍勾勾聯絡客服,結果收到的回信是:「因為隱私問題,我們無法協助本帳號以外第三方帳號的申訴。」 同樣的方法卻再也行不通,看來Meta的災情似乎正不斷擴大,導致客訴的應變能力與處理量越來越吃緊,乾脆將受害者拒之門外。 ▍8/2 發現真相 後來,我加入了一個近 4000 人的停權自救群,大家彼此交換經驗、分享災情與成功案例,才知道停權原因有百百種:有人因為被盜帳號、有人只上傳了小孩照片或卡通圖片,就被以「兒童性剝削」為由停權、還有更多的人,完全不知道任何原因。 而我被停權的真相,竟然是因為惹到了詐騙帳號。 近期出現大量假冒Meta系統的詐騙帳號,四處標記粉專,恐嚇並誘導其登入假連結,意欲竊取帳號的登入資訊。 我原本置之不理,後來不勝其擾,把標記一個個移除,結果就被停權了。 「移除詐騙標記停權」是近期最大的災情,波及許多粉專經營者。詐騙帳號起的惡心,反而讓奉公守法的帳號吃到苦果,令人啞口無言。 (關於何謂「移除詐騙帳號標記,請見這篇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ZxNUaHPD/?mibextid=wwXIfr) 以上種種停權原因的核心共通點,就是因為Meta開始大量啟用AI審核機制,節省人力,造成誤判率上升,爆出災情所致。 ▍8/3 - 8/20 對抗巨獸 網路申訴行不通,那就回歸原始的實體申訴。 8/3,參考前人的做法,我寄了實體信到Meta美國總部,準備了中英文兩種版本,信中交代了被無故停權的來龍去脈,強調自己並未違反任何社群守則,以及此次事件造成的損失,結尾有禮地請求對方重新審核。去郵局花了 $850 國際快捷寄到加州,5天後信件送達並被簽收。 ▍8/4 多方嘗試 網路上流傳好幾個Meta的客服與申訴email信箱,我一一發送申訴信過去,但從未收到任何回覆,應已失效。 ▍8/5 轉趨強硬 在嘗試新方法的每一天,我仍舊會使用律律的藍勾勾帳號,試圖向客服求助,每次遇到不同的客服人員,得到的回覆卻都一樣:「我們無法協助非本人帳號。」 直到8/5,我更改策略,語氣從有禮轉趨強硬,在申訴信裡強調:「若再求助無門,我將考慮訴諸媒體與採取法律行動。」 不到兩個小時,就收到客服回信,說此案件已正式立案,將交由人工審核部門處理。 都說會吵的小孩才有糖吃,大人的世界更是如此。 ▍8/6 雙管齊下 想到我還有另一個管理的粉專有共同管理人,便請該管理人登入Meta商業套件後台聯繫客服,說明狀況並請客服解救,同樣收到會立案處理的回覆。 之後,我每隔兩天就寫信催進度,深怕他們忘記,直到兩週後的8/20,律律終於收到通知:「該帳號已恢復使用。」 我打開App,順利登入,所有帳號皆恢復正常,就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我本人沒有收到任何通知,也沒有一句來自Meta的道歉。 22天的折騰就這麼結束了,像是一場惡夢。 _ Meta停權事件是一記警鐘, 第一,它預示了未來AI將如何凌駕於人類之上,影響並主宰絕大多數領域的系統,當申訴之門被系統封堵,血肉之軀將無從求助。正如同《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在新書《連結》裡提到的:「AI 有潛力成為新的網路,形成一個可能不利於人類的『虛構世界』。」 第二,當數位身分重要性日益增加的今日,社群平台猶如另一個隱形國度,而像Meta這樣的超級巨頭,擁有超越巴拿馬全國一整年GDP的營收,以及遠超世界各國的「線上人口」,賺全世界的錢,卻不受任何規範約束,使用者該如何因應面對? 我們的生命與自由受到法律保障,但在虛擬世界裡卻脆弱無比,數位人格可以毫無理由地被輕易抹去,沒有正常管道可依循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還得自掏腰包寄信、訂購產品服務才行,這是一個必須被正視的時代現實。 _ 結論 ➤如何事前防範被Meta停權 • 不要移除詐騙帳號對你的標記 • 將你的FB、IG、Threads帳號連動功能取消,避免被連坐停權 • 粉專指派多位管理員,一位管理員遭停權時,粉專仍可使用,且另一位管理員可以協助申訴 ➤實用的自救方法 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停權冤獄,這是我整理出的幾個方法: • 加入停權自救Line群(連結請見留言) 一個台灣受害者自發集結的Line 群,裡面有最新成功案例與災情更新,群內會分享「當下有效的申訴窗口」,比自己摸索快得多,也可參與連署陳情,集結眾人力量向相關部門和企業發聲。 • 寄實體申訴信到美國總部 大部分案例中,這是成功率最高的方法之一。 用國際快捷(約 $850)寄到加州,內附:中英文申訴信、帳號資訊、停權截圖、護照影本。 寄件資訊: 郵遞區號:CA94025 地址:Attn: Legal Department 1 Meta Way Menlo Park, CA94025 (United States) 姓名:Meta Platforms, Inc. 電話: +1 650 543 4800, +1 650 308 7300 • 訂閱藍勾勾客服 若有伴侶、共同管理員或朋友的帳號,可透過藍勾勾能聯絡客服申訴(英文客服比中文客服有用)。向客服清楚陳述:帳號用途、無違規事實、對人際、工作與收入的影響。態度宜有禮,適時提及「媒體或法律途徑」,可提升案件被立案機會。 拿回帳號後就可以取消訂閱,我實在不願意為了這種原因向Meta繳保護費。 • 不要輕易相信「付費第三方救援」 切莫上當,有不少人花錢受騙,沒有人比你更知道該如何為自己平反。 _ ➤未來該如何因應 這場事件讓我重新檢視「虛擬世界」這件事,如果我們的工作、回憶、人脈,都交給單一平台保管,那麼我們的存在權利,就等於交在別人手裡。 ➤4個我將開始實踐的方向: • 降低對單一平台的依賴 除了同時經營 FB、IG、Dcard、小紅書等多個社群平台,分散風險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以電子報、網站為主的「個人渠道重心」,才不會受制於人。 • 備份所有重要內容 包含文章、照片、粉專貼文與對話記錄,確保即使帳號消失,回憶還在。 • 關注創作者/媒體,而非關注平台 多元使用不同平台,並從中選擇喜歡的創作者或媒體,除了追蹤以外也訂閱他們的網站、電子報,而不是被動地接收平台演算法餵養的資訊。 • 關注數位人權 當 AI 審核與社群平台權力不斷擴張,我們需要更透明的規則與申訴機制,這不只是創作者的問題,而是每個使用者的共同課題。我會與受害者共同響應對國會和數發部的陳情,敦促建立申訴管道以及社群平台使用者權益的法制化推動。 _ 我很幸運能回來,但停權自救群裡,還有近4千人在等待,等一個被看見、被承認存在的機會。 這篇貼文的觸及率可能不會太好,它絕對不是這個社群平台樂於見到的東西,但我仍必需說出來: 「別把自己的數位生命,只交給一家公司。」 「備份、分散、權益覺醒」也許這就是未來每個人的生存課題。 PS. 停權Line群連結、Meta事件相關報導請見留言 #Meta停權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HvHUSTPrg/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uz4fiIPT4INNqf4wM8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