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 這些是涉及生死存亡的挑戰,但它們還是可以解決的。目前沒有其他可以替代維基百科的重要網站。這項事業是一項非凡的利他主義壯舉。對它的善意也幾乎處在最高點。如果基金會需要更多捐贈,它肯定可以籌集到足夠資金。 維基百科真正的挑戰是解決管理方面的爭端,即基金會員工、努力保護既得權利的長期編輯和試圖進入權力中心並設計一種以移動設備為導向的編輯環境的新志願者之間的緊張局勢。一位名叫瑪麗亞·塞菲德里(María Sefidari)的董事會成員警告稱,「一些團體變得如此抵制變革、反對創新」以至於面臨著「固步自封在2006年的風險,而互聯網的其他參與者正在考慮2020年和接下來的30億用戶」。 過去幾年裡,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和其他一些世界級機構、圖書館和博物館與維基百科的志願者展開合作,以改善準確性、參考文獻的質量和文章頁面上的多媒體深度。這項舉措可追溯到2010年。當時,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發現,維基百科上有關其藏品的文章的訪問量,是它自己網站的五倍。該博物館清楚地意識到,可以利用維基百科的力量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於是邀請維基百科的一名編輯和自己的策展員工合作。從那時起,維基百科還和關注循證醫療保健的非營利性組織科克倫協作網(Cochrane Collaboration)及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等組織建立起了類似的合作關係。 這些是維基百科利用外部專業知識,並擴大編輯基礎的重要機會,也是解決常被提到的維基百科編輯中性別差距巨大這個問題最具潛力的方法。2011年,其女性編輯所佔比例不足15%。 最糟糕的局面是維基百科不是轟然倒地,而是抽泣着爬向盡頭:參與度、準確性和有用性長期緩慢下滑,劇烈程度卻不足以讓這個群體猛然醒悟,以進行有意義的改革。 史上沒有哪項活動能以如此低的成本向這麼多人提供這麼多信息。不存在利潤和所有者這一點,讓這一壯舉變得更加非凡。在互聯網巨頭林立的時代,這個最為大公無私的網站值得拯救。 酈安治(Andrew Lih)是美國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著有《維基百科革命:無名小卒如何建構世界上最偉大的百科全書》(The Wikipedia Revolution: How a Bunch of Nobodies Cre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Encyclopedia)。 翻譯:陳亦亭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vXk7wdHkyYBrK7AfLN5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