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請容我在下面稱呼李屏瑤為光。 以下可能出現過度自我解讀,請自行對真實性做折扣,或去回播當時直播。 開場時因為手持麥克風出了點問題,所以耗了一點時間,最後轉用掛式。 光提到由於之前做過房地產的案件,所以會習慣性地算筆畫吉凶,但這本作品沒有算,他也沒有打算去算,因為太可怕了。 除了苔蘚等少數植物外,大多數的植物都具有向光性。取這個名字也有種不屈不撓,不論如何彎折都會仍然往光的方向生長的意思。個人覺得有種born this way的感覺。 演講中提到了很多女同志的經典文本:書後訪談的曹麗娟所寫的童女之舞,皇冠大眾小說獎的第一屆得主,後而改編成台灣電視史上第一部女同題材電視劇作品<逆女>,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歐美作品:<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荊棘之城>。甚至是影視作品<拉字至上>﹙The L Word﹚、<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 其實聽講的過程中還是會有種侷限於異性戀的二分法的感覺,好似一段關係中就是該有陽性的一方跟陰性的一方。 成為蕾絲邊只要剪掉頭髮穿上褲子,做出形式上的決斷就好了嗎? 那P跟部分又該如何是好呢? 為了愛自己喜歡的人,必須先讓自己成為陽性符號嗎? 過程中腦袋一直響起ピノキオP的ラブソングを殺さないで 愛有好多種形式呀,總覺得好想要脫離那二分法的現有規律,總覺得脫離了就能幸福了。 但的確,生命有自己的形式,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每個人的櫃子都不一樣,父母也有自己的櫃子。有些人根本沒有櫃子,有些人只是從一個櫃子到另一個櫃子。 也許這世界就是一個櫃子,生與死就是櫃子的轉移。 我有一陣子也是發了狂似地尋找所有同志題材的作品,想要藉由作品了解,像是做著一個又一個的心理測驗。現場有人問:難道我們只是愛上相同性別的人就要去背負這些這麼沉重的同類的故事嗎? 我個人說服自己脫離的方式是不要特殊對待這些作品,異性戀也許會看網路、言情小說,但他們絕不是打算拿來做心理測驗的。 身為一個業餘的讀者,我唯一自豪的地方大概只剩下,可以進入故事,也能抽離故事。所以要做的事也只剩下一件,抽離出來就好了。 反正說穿了這世界充滿了愛情故事,有心的話,所有故事都能是同性,也能是異性。那裡沒有差異。 如果可以將身理上的差異改變,那也可以達成心理上的。 昨天看的<羅西效應>中,主角參與了一個女同雙親照護孩童的研究,研究的結果不利於女同。所以負責人想要忽視部分事實,好讓它看起來達成政治上的正確。但是主角認為,如果知道了不足,去補足即可,掩飾是不公正的。「但媒體可不這麼想。」 也許有點扯遠,但我想說的是,每個人本就都是不同的個體,那裡沒有唯一的答案,我們只能去找出問題,解決問題,而方法不可能只有一個。接受自己的原貌,好找到跟自己更好的相處方式。We R Who We R。 人生就是尋找自我的旅程,為了尋找出自己,我們區別他人、我們框限、我們標籤、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也越來越近。 找到了也不能怎樣,但就是該去尋找,這是宿命。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vhxFDSTb6Jz24Z29Q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