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 設計好自在 👻 散寫者生存指南|拖延,其實是一種情緒的智慧避震器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 總是把重要的事情壓到最後一刻才做, 等著腎上腺素幫我們推一把, 飛快地解決整件事, 彷彿只要夠急,就能跳過那些內心的不確定。 我們常說自己習慣「壓力下才有靈感」, 但其實也偷偷買了很多書,教我們怎麼「不要再拖」。 《原子習慣》、《深度工作》、《Eat That Frog》…… 我都買了。 畫了重點,抄了金句,設了提醒。 但拖延依舊。 就像一隻不聽話的貓, 總是躲在心裡某個角落,叫不出來,也逼不走。 直到有一天, 我讀到 Fuschia Sirois 的研究。 她是英國杜倫大學的心理學者, 專門研究拖延與情緒之間的關係。 不是那種要你立刻行動的效率導師, 而是那種溫柔地提醒你:「你已經很努力了。」的那種聲音。 她說—— 拖延,與其說是時間問題, 不如說是一種情緒調節的策略。 當下彷彿我的思維重新被開了一扇窗 不是我又懶又廢又爛, 是我在保護一個還沒準備好的自己。 ✨「有些慢,是為了不摔的那麼難看。」 我開始重新看待那些, 一直打開又關掉的檔案、 一直遲遲沒回的訊息。 它們看起來像是逃避, 其實背後都有一個潛台詞: 💬「我怕我做不好。」 💬「我不確定這樣會不會被批評。」 💬「我還沒準備好面對結果。」 — DePaul 大學的心理學家 Joseph Ferrari 曾說過, 拖延,其實是一種「自我設限」。 不是不想做好, 而是太怕全力以赴之後還是失敗。 怕那種真的用盡力氣,卻還是總是不夠的感覺。 所以,我們寧可留點空間,給「還可以怪時間不夠」的藉口。 這樣萬一跌倒 好像還可以降低疼痛指數 拖延,有時反而成了一面阻隔你跟世界的擋風玻璃, 在強風下前行顯得有點笨拙,卻很可靠。 —我以前也很怕拖延, 會強迫自己列清單、設定提醒、規劃完美時間表。 但越逼自己,情緒就越卡, 卡到最後—— 連打開行事曆都覺得累。 我們都懂那種感覺 有時候停下來,不是因為不愛, 可能是因為太喜歡而想要好好開始 — 後來我開始換一種問法: 不是「怎麼還不快點做?」 而是詢問自己 🧩「現在,是不是有點害怕?」 🧩「是在逃避什麼?還是在保護什麼?」 🧩「這件事,是不是碰到了某個不安?」 心理學家 Mary Lamia 曾說: 「我們不想面對負面情緒, 拖延,其實是為了避免那種痛。」 ✨「最深的逃避,往往是最深的在乎。」 — 慢慢的,我開始理解, 拖延不是敵人。 它是一種潛意識的智能避震器。 你不是無能, 只是太努力在讓自己少受點傷。 所以我不再那麼快催促自己。 我們可以對內心說一句: 我知道你還不想做,沒關係。 我們可以慢慢來。 當拖延變成一種信號, 提醒我們的可能是:我可能太焦慮了、太在意了、太怕被看見了。 ✨「不急,好的東西值得等待。包括準備好的自己。」 — 📍寫給同樣在拖延的你: 如果你正在拖延什麼, 請不要太快責怪自己。 不是你有問題, 是這個世界轉動的速度又吵又快 而你,還在學習怎麼溫柔地前進。 你的慢,可能正在拯救什麼 —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 不是更多方法, 而是更多理解。 理解自己的怕, 理解自己的等, 理解自己的節奏。 你以為你在逃避, 其實你在保護。 你不是不做事, 你只是想晚一點再鼓起勇氣。 溫柔一點,對自己。 慢一點也沒關係。 ✨「拖延可能不是病,只是另一種愛自己的方式,起步比較累的那種。」 — 如果今天你也在拖延什麼, 就把這篇文章, 當作一個小小的擁抱吧。 你很好。 真的。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viuopy4eirnCqFbxqn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