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在網際網路發展的最早期,確實是**IP直連**為主流,因為當時的網路規模很小,連接的電腦數量有限。

最初的網際網路(當時稱為ARPANET,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網路)的電腦數量非常少,網路管理員可以直接維護一個稱為 **HOSTS.TXT** 的檔案。這個檔案基本上就是一個文本文件,裡面列出了網路上每台主機的名稱及其對應的IP位址,類似於一本小型的「電話簿」。當使用者想要連接到某台主機時,系統會查詢這個 HOSTS.TXT 檔案來獲取IP位址,然後進行連接。

這種模式在網路規模小的時候運作良好,但隨著連接的主機數量不斷增加,這種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很快就遇到了瓶頸:

1. **維護困難:** 每次新增或修改主機時,都需要手動更新這個檔案,並將更新後的檔案分發給所有連接的電腦,這變得非常繁瑣且容易出錯。
2. **擴展性差:** 單一檔案無法有效處理龐大的主機數量,查詢效率也會大幅下降。
3. **單點故障:** 如果這個檔案的維護者或伺服器出現問題,整個網路的名稱解析就會癱瘓。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DNS(Domain Name System,網域名稱系統)**的概念應運而生,並於 **1983年** 正式被提出和實施。DNS 旨在取代單一的 HOSTS.TXT 檔案,建立一個**分散式、階層式**的名稱解析系統。

所以,DNS 並不是在網際網路一開始就存在,而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規模擴大,為了解決名稱解析的效率和擴展性問題而誕生的。它徹底改變了網路的運作模式,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容易記憶的網域名稱來存取資源,而無需記住複雜的IP位址,這對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爆炸式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