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人物設定、關係性相關
Q:殺手們(下以卵、離巢稱呼)具體日常究竟會做什麼呢?
A:
卵時期:因為是強制機構住宿,除了外出支援難度不高的任務實習(被專門人員以全遮蔽的車子接送)
能離開的範圍有限,多數以參與培訓課程、協助研究實驗為主,期間培訓得到的積分會換算成報酬於結業後兌現。
離巢者時期:當積分達到結業的標準後,會取得外出生活、可以在表社會做偽裝工作潛伏的許可,任務執行得到的報酬也會直接轉換成貨幣。
因Mizuki一方的身體因素必須定期服用藥「錠」,通常會定期「歸巢」回到機構領取藥品。

Q:離巢的Mizuki與Yureizoku不會打算永遠不歸巢或一方決定逃跑?
A:因兩種實驗體相互配對、合作的心理狀態穩定、也會出現互補、相互袒護的特性,為了加深依存性和達到資訊保密的效果,「巢」在培育階段會加強這部分的認知:
「不需知道太多他組情報」
「只要專注於眼前的搭檔」
「如果反抗會以拆組處分」
加上對應的福利制度完善,原則上殺手們會選擇維持現狀和搭檔好好生活下去。

Q:對「巢」的態度?
A:雖然培訓課程很嚴苛,會有需要協助採血、作為實驗樣本的時候,但基礎食宿完善舒適,也可以使用積分換取對應的醫療服務。
研究員們雖然嚴肅,但多數於管制教育上不會採取高壓態度。
正常發展下,卵會對未來離巢的生活感到憧憬而努力完成培訓,而離巢後則會保持一定程度的懷念。
※部分有特定專才的殺手於結業後也可以選擇留在機構任職■■研究部門或擔任教官。

Q:Mizuki所服用的藥「錠」是?
A:代號Mizuki的實驗體因植入原生種人類細胞改造,身體雖然得以維持在青壯年的最佳狀態,但如果不定期服用巢所開發的藥就會開始出現老化狀態,故必須定時攝取此種特殊藥物。
型態為紅色橢圓狀,目前研究部門也正開發其他型態以便多種情況使用。
※自卵直到離巢組都有傳聞「Yureizoku的體液可以達到替代藥的效果」,但實際上體液的攝入只能達到止痛、情緒平穩愉悅、短期延遲老化的程度。
具體攝入方式多數人不會公開討論,僅搭檔之間相互交流。

Q:想確認Yureizoku的肉體與心智成長曲線?
A:簡單來說,因為過度年幼的個體在培育初期會花費過多額外資源,加上考量到與Mizuki的適性,正常程序下會將Yureizoku在■■■■■■的方式下,將肉體培育至大約5~7歲的年齡後再將其與Mizuki配對。
經心智檢測多數的個體於此時已具有與小學生相當的智力,並且發展有高於肉體成長速度的趨勢。
舉案例代號■■■■來說,在正式配對培育後的3年內(肉體年齡10歲),智力測驗已達到國中生的水平。
而後於肉體邁入青春期階段趨緩,最終保持在大約22~24歲間。
此案例的結果與多數的樣本平均值相當,可以作為參考。
其他特殊個體案例則■■■■■■■■讖溷ッ?
[此部分資訊因權限不足依據工作隱私法已屏蔽,如有需要使用的情報請升級您的權限]

Q:在那個時代裡,Mizuki跟Yureizoku會有具超能力的類型出現嗎?
A:據說這項實驗最初作為研究藍本的太古原生種人類具有各樣異能,
時至今日還是有此種族能將頭髮當作武器、力大無窮與釋放電擊的傳聞流傳著。
不過目前無論是半改造的Mizuki或是人工培育的Yureizoku只有體能比常人優良、身體的自癒能力較快、如果保持健康狀態與正常服藥(限Mizuki個體)老化速度較慢,這幾項特點。
目前機構仍在觀察接下來10數年後的變化。
官方資料是這樣,也因為這些特點的因素,巢才會為這些實驗體引入武術訓練運用這些身體特質吧。

Q:撇除任務是高風險而容易折損實驗體,Mizuki與Yureizoku有可能會因為其他非外力因素造成死亡嗎?有壽終正寢的案例嗎?
A:關於實驗初始的資料、緣起目前屬最高機密,任職「巢」的成員多數無法查詢,但現階段的細胞植入改造與人工培育實驗等產生的實驗體因具有老化速度緩慢、自癒速度較快的特性,故推測在正常健康的前提下,他們的壽命會比一般人類要長。
目前機構所進行的紀錄之一就是在觀測這些實驗體接下來的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下會產生的變化。

Q:巢雖然會在培訓階段加強不需要知道他組情報、專注自身搭檔的觀念,但跟其他組合也不常在巢裡碰面與交流嗎?
A:巢對實驗體的照護教育雖採集中管理的方式,但實際上除了共通課程外,每日各組依據不同組別所調整的培訓課程、任務委託等行程都是同時進行的,其實各組之間實際交流的機會反而多數可能會在離巢擁有較高的自由度時產生。
再加上組內獨立實驗造成的實驗體淘汰、培訓與評分所帶起的競爭意識也會使得卵、留在巢內協助的實驗體們對彼此比起「朋友」更接近「同僚」,進而將重心專注於自身與搭檔身上。

Q:離巢者仍會沿用最初分配的代號嗎?或是會另取新的名字?
A:其實「取名字」這個現象算是在研究組的預料外,
在實驗體接觸與共同生活後,他們很自然的就發展出只有彼此知道的稱呼或是暗語,或是有部分組合會提出擬似現實中的關係(目前已知案例有伴侶、手足、雙親等)
因為有助於人格發展,加上外出任務有時也會有需要發想名字偽裝等需求
除了固有的編碼(遮蔽處理)、與內部職員因應工作而授予的代號■■外,
這方面都是交由實驗體們自行決定。

Q:會有離巢後仍未與另一種實驗體配對的Mizuki或Yureizoku嗎?
A:原則上是不會的,因「離巢」實際上代表的就是經過「配對」的卵培訓積分到達標準後的結業代稱。
至於離巢後因偽裝工作導致需分頭行動、任務因素短期分離等則是由兩方之間協調,除特殊狀況,研究方並未對此有過度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