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之前團媽大戰,我走馬觀花的看了看,不是很了解爭執的話題是什麼,但發現有些路人很介意KOL文章寫著寫著,有點流量了之後業配和團購越來越多,漸漸影響閱讀體驗。雖然一方面,我能夠理解猝不及防被業配的心情,尤其談理想、走雞湯味的文章,搭配廣告更是讓人倒彈;另一方面,我也不得不為網路貼文的作者打抱不平。
其實把他們當成是過去在雜誌上的專欄作者來看,整件事就不至於這麼不可接受了。
之所以說貼文作者更像是雜誌專欄作者,因為其文章篇幅、更新頻率,內容呈現方式都更接近定期出刊的雜誌而非書籍。
古早時候作者沒有那麼多花裏胡哨的賺錢手法,專心寫出好東西,把稿子投給出版社然後領取稿費基本上就完成任務。反應好、受歡迎,稿費就能上漲,筆名的口碑累積起來,將來出書了還有版稅拿。
出版社付給作者的稿費從那裡來呢?一是接廣告。紙本版從封面到封底都是廣告,有置入的,有跨頁的;線上版沒有比較少,彈出的蓋台頁面還常常撞讀者一臉。二是雜誌本身的銷售,一些精華文章要付費解鎖了才能看。
簡單的說,以前的作者不太用沾銅臭,因為找錢收錢的事都有出版社幫他們幹。
但是社群網站發展起來後,誰還買雜誌?網路上海量的文章根本看不完,加上直接按照口味去追蹤作者的社群對於讀者來說更方面,就漸漸演化成現在的樣貌了。
雜誌流量不濟,網文作者百家爭鳴,然而,作者寫再多文章、流量再大,平台是一毛錢不會分的。沒了出版社這家中介,寫字的還是得糊口,於是從部落格時代起有了業配文。到近年的臉書,商家注意到微網紅影響力,發展出精打細算的分潤機制,迎來大團購時代。
隨著作者聲量變大,業配越來越多、越來越商業化幾乎是必然:因為沒有人給他們發薪資,他們必須幫自己加薪。
如果你在公司上班,業績越來越好,你會不會想獲得加薪?甚至你不知道還能賺多久,會不會想趁能賺就盡量賺?
商業化是一把雙面刃,而在這個時代,被逼得不得不一手提筆、一手吆喝賣東西的作者,受到的傷害尤其巨大。這裡說的受傷不是指財務損失,而是大部分人很難不喪失創作自主權。
流量變成了衡量作者價值的唯一標準,不懂流量密碼的、不嘩眾取寵的、不嬉笑怒罵的、寫小眾題材的作者賺不到錢,難得有清流爆文,但通常是大隱隱於市的作者久久釀出來一篇,而非維持固定更新的團媽量產之一。
這種現象,跟網路時代顛覆了文創產業的「半盲盒」性質有關。
以前,必須先掏出錢買下雜誌和書,翻開來才會知道裡面是什麼,我們的閱讀品味是被專業編輯引導的;現在,我們先看內容,才決定是否要給予關注,更慘的是,這些注意力沒有直接換成錢賞給作者,反而被廉價的賣給了社群平台的詐騙廣告。
讓讀者付費訂閱作者內容,或許是解決之道,問題在於,人們認為已經支付了頻寬費用,網路上的內容理所當然應該免費。而且,經營付費內容的作者,若非社群人數非常巨大,無疑將自己推進窄門,最後恐怕還是淪為流量之戰。
作為一個經營網路社群快十幾年的老屁股,我明白每為流量喧嘩一次、每多吆喝賣東西一次,就朝著商人的身分接近一步,距離作者的身分更遠一步。就像一種精神污染,沒有辦法阻止,乾淨的解套手法似乎只有賣線上課,畢竟文字跟知識的關聯緊密。
作者紛紛變成團媽,還有些作者無法轉型團媽處在斷糧邊緣,這種景況讓人唏噓,但我還是會支持喜歡的作者,因為我知道,為了在這個奇葩的市場機制裡存活,大家都盡力了。
作為免費仔讀者,我願用注意力供養他們。
且讀且珍惜。希望我的讀者能在看完我的文章時,不要急著滑掉,給個讚,留個言,是最好的鼓勵,也會幫助你們看到更多。因為你們喜歡的「純創作」沒有乾爹下廣告,臉書不會推送(欸)

圖說:觸及直接S掉,那我就私心曬個貓吧

喜歡我的創作,也可以追蹤其他平台
我的團都開在 IG(招手)
Podcast 廣告位長期招商歡迎洽詢
Instagram:kyontw
Podcast:冏冏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