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 第五章 結構與角色 * 結構(故事)就是角色,角色就是結構。兩者是一體的,一樣重要!! * 但「角色」不等於「角色塑造」 * 角色塑造 (=表像=面具) * 角色塑造是特質的「歸納」:年齡性別個性價值觀等 * 角色塑造是「設定 / 表相」,不可等同於角色的「本質」 * 角色塑造必須有可信度 (讓觀眾相信角色有能力有意願做出他所做的行為) * 角色 (= 本質) * 角色本質是角色在壓力之下做出的「選擇」 * 為了實現願望,在壓力/衝突之下,角色所做出的「選擇」反映了他的本質 * 沒有壓力的選擇,沒有意義 * 相同的角色塑造可以呈現完全不同的角色本質,反之亦然 * 例:同樣的角色設定,讓他在危急存亡之時選擇說謊(以求生)或誠實(但付出代價),就會變成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 * 賦予角色生命:利用壓力與強迫選擇,摘下角色塑造的「面具」,呈現角色的本質 * 角色的內心不可以跟外表相同!! * 「面具」跟「本質」要有對比/衝突。 * 「角色塑造(面具)跟本質一致」的角色 → 非常無趣 / 刻板 * 角色本質被逐步揭露的過程,提供了觀賞的樂趣 * 故事 = 角色轉變弧線 (從一端,到另一端) (優秀作品必備!!) * 1. 交代角色塑造 (表像) * (例如:外表體面的律師) * 2. 展現角色本質 (壓力與選擇) * (例如:離婚/事業失敗/酗酒/對生命絕望而自暴自棄) * 3. 逐漸累積壓力,角色本質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高潮) * (例如:艱難的勝利帶來重生,清醒,找回失去生命意志之前的自己) * 結構的功能:提供不斷上升的壓力,迫使角色進入兩難選擇,而揭露本質 * 結構 = 許多的壓力事件 * 如果改變了角色的本質設計,則結構(故事事件)也會改變,反之亦然 * 結論:故事(結構,壓力事件) = 角色 (本質的揭露,選擇與改變) * 只有透過故事才能呈現角色本質 * 其餘的都只是角色塑造跟表像 * 失敗的故事:只有角色塑造,卻沒有呈現角色本質 (陳腔濫調) * 高潮 * 故事是「時間的藝術」,不是「造型藝術」 * 「時間的藝術」第一誡:把最好的留在最後。(高潮) * 創作時25%心力在對白與場景 * 75%心力在設計「角色本質/壓力事件安排」 * 其中的75%又放在創造最後高潮 * 沒有最終高潮,故事就失敗了 第六章 結構與意義 * 藝術創作的目的 / 故事的最終追求:美學情感 (有意義的情感體驗) * 生活中,「意義」與「感情」往往分離存在 * 在故事裡:「意義」與「感情」同時交會發光,幾近宗教體驗 * 當思想被感情充滿,就會變得更深刻、更有影響力 * 在人生中:經驗因事後的反思而有意義 * 在藝術中,經驗在發生的當下就有意義 * 創作由兩個想法支撐: * 「故事前提(Premise)」:啟發創造故事的欲望 (問題) * 「主導意念(controlling idea)」:是故事的終極意義 (主題) * 故事前提 (premise) = 最初的設問 = if.... then what? * 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 (如果.....會發生甚麼事?) * 如果一個妻子拋棄丈夫與孩子,會發生甚麼事? * 作者對問題做「回應」與「判斷」,形成故事。 * 就算作者的回應武斷又偏執也無所謂,總比平淡的答案好。 * 提供寫作靈感的最初設問未必會留在作品裡。這一點很重要。 * 最初的設問是可以捨棄的 * 最終的追求是美學情感 * 故事是想法的「證明」 * 故事呈現作者的想法,而且作者必須「證明」這個想法 * 必須使觀眾「相信」角色真的會這樣想、所以這樣做,而有最後的結局 * 故事是用角色的「行動/事件的動態關係」來「證明」其想法 * 故事絕不「解釋」,只有「演出」 * 用對白或旁白來解釋作者的想法,都會降低故事品質 * 如果無法用各種「選擇/行動」的「真實因果關係」來呈現某個觀點,就是失敗 * 主導意念 (controlling idea) = 故事的命題與解答 = 主題 * 主題不是「一個字」,主題是「一句話」,表現故事的終極意義 * 愛、貧窮、戰爭,這些都不是主題 * 主題的描述句:「主角發生了某種轉變,因為~~」、 * 成分 1. 價值取向發生改變 * 成分 2. 改變的原因 * 例如:正義獲勝(負轉正),因為主角比罪犯更聰明 (聰明導致正義) * 例如:邪惡肆虐(正轉負),因為腐敗的美國CIA支持 (腐敗導致邪惡) * 整個故事要忠實地讓「原因」去推動「改變」 * 主題的最簡寫法:「(原因)導致(改變)」。 * 例如:憎恨導致毀滅 * 則故事必須在過程中「證明」憎恨的發生,在高潮時「證明」角色的毀滅 * 故事的高潮: * 某個原因導致角色發生不可逆的改變 (正轉負、或者相反),同時驗證了故事的命題/核心意義 * 主題從何而來? * 故事自會從角色的行動中產生意義,在高潮時呈現主題 * 檢查你的故事高潮與結局,自問 * 1. 這個高潮的行動為主角的世界帶來甚麼改變? * 2. 再往前回溯,帶來這個改變/選擇的主要理由、力量、方法是甚麼? * 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結合,就會得到主題 / 核心意義 * 不要將意念強加於故事上,讓故事自己說話 * 確定主題之後,回頭檢查整個故事。跟主題無關的都刪掉!! * 故事進展: 意念與反意念 / 主題與反主題的衝突 (互相拉扯、形成故事節奏) * 讓故事在「主題 (正義獲勝)」與「反主題(邪惡獲勝)」之間動態移動,就能打造戲劇進展 * 一下主角快贏了,一下反派又佔上風,反覆拉扯,衝突強度越來越高,最後在高潮證明主題 (正義獲勝 或 邪惡獲勝) * 內在衝突一樣要反覆拉扯,最後朝向一端證明主題 * 意念與反意念衝突的節奏至關重要 * 兩邊拉扯的力量要一樣強! * 不要讓你的論證一面倒 (打敗愚蠢的反派又如何。無法讓人相信善良必勝) * 必須樂於思考相反的觀點、樂於創造強大的敵人。不可偷懶! * 能證明作者論點(故事主題)的,並不在於作者有多積極說服讀者 (會淪為說教 / 正義必勝之類的) * 在故事裡讓主角透過此一信念「戰勝最強大的敵人」,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 主題的分類 * 理想主義 = 正面結局 * 表現對生命的希望與樂觀期待 * 只要智取邪惡,善良就會勝利 (智慧導致勝利) * 人類的勇氣與智慧,戰勝了大自然 (智勇導致成功生存) * 悲觀主義 = 負面結局 * 表現對生命的無奈/痛苦:我們害怕人生是如此,但人生經常如此。 * 邪惡獲勝,因為那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本惡導致邪惡肆虐) * 人類的努力只是徒勞,因為大自然如此強大 (大自然導致死亡) * 反諷 (irony) * 正面與負面結局一起發生。(最完整、最真實。難度最高。) * 因為人生正是如此,所以反諷式結局最受敬意與喜愛 * 1. 救贖劇情 (正面反諷) * 主角為了追求名利而走火入魔,在高潮時清醒過來,放棄過去的執著/失去社會地位(負面),但找回自我(正面)。 * 2. 懲罰劇情 (負面反諷) * 主角為了追求名利而走火入魔,在高潮時得到最高成就 (正面)、但反遭欲望摧毀 (負面)。 * 反諷劇情的難題 * 1. 如何在單一行動中同時呈現正反兩種價值 * 2. 如何才能把正負狀態都「交代清楚」。不可以曖昧不明。 * 3. 反諷必須終於因果關係,不能是巧合 * 4. 如何讓正負兩種結果各有深意卻不會互相抵銷,造成故事好像甚麼都沒說。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zz3cD2CbokE60SZx99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