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觀影 2023.03.07
#小步寫寫

《嬰兒轉運站》,真的能理解當初評價兩極的原因,我是屬於反方,這部好多安排即使我能體會其溫柔在哪兒,都無法抹去那種刻意感,特別是(有雷下收)

安排人口販子去譴責拋棄孩子的母親,即使再怎樣添加背景原因(人口販子之一本身也是棄兒)不覺得很矯情很虛偽嗎?就有種,再怎樣也輪得到你們在那邊擔任道德制高點嗎?當然本片很多角色本來就是刻意安排成各有各的緣由、各有各的背景,我也認同導演並沒有要拿那些身分來為其脫罪化,但,過分各自有故事的安排,實在是琳瑯滿目,反而失焦。

我寧可那是反諷,就是當觀眾因為這些人的堪憐背景而動容時,硬是被狠狠打一巴掌,發現自己仍過分美化幻想,被自己的投射給背叛,但這部又偏偏不是那樣。這既不是一部濫情的「每個壞人都有自己的悲慘故事」的同情氾濫片,卻也不是刻意玩轉這種同情,讓善意氾濫的觀眾覺得自己的善良被背叛被利用的打臉殘酷現實,而是介於某種,尷尬的中間值。

每個腳色都過分有故事,人口販子相鉉有自己的故事(前罪犯、與妻子離婚、被小混混追討債務)﹐東秀有自己的故事(棄兒、育幼院曾經的希望,如今靠在教會偷走嬰兒保護艙的孤兒販賣維生),拋棄小孩的單親媽媽素英有自己的故事(性交易、殺人犯),就連兩名警察也隱隱有自己的故事,其中比較年長的組長,她跟丈夫那相敬如賓的關係,隱然有種說不上來的空洞,讓人懷疑她是否一度失去孩子,或歷經生育困難——順帶一提,比起其他人過滿的設定,我更喜歡組長這種若有似無的設定,那引人遐想的留白算是全片我最欣賞之處——但太多角色太多故事,使得電影難以有一明確的觀點去跟隨,它甚至也非冷調疏離的旁觀寫實距離(如《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那樣),情感太飽滿了,太難純然客觀了。

我在看這部片的時候,時常感受到的是某種可惜感,就是,如果再往某個方面調整一下,也許我會更喜歡更欣賞吧?假如這部片更是兩位警察在追捕人口販子時,發現對方並非自己想像的典型犯人,而是像是以兜售嬰兒去確認所謂親情存在的犯人,那竊聽-凝視-轉變的歷程,可能更擊中我。又或者本片更徹底更公路些,看著兩位人口販子、母親、嬰兒,跟擅自跟上的育幼院小孩的五人家庭,平鋪直敘他們的感情建構,我會更喜歡一些。現在的成品,對我來說是揉合太多元素,但變得大雜燴了些,還是有些料喜歡,但整體構成就是太鬆散沒有重心了。

但可惜歸可惜,也多少可以從導演的無法割捨,意識到某種雖然不盡完美,但正是如此才能展現的意圖。包含他想刻意把好幾個議題:墮胎、棄嬰、收養、血緣親情、被肯定的需求、好爸爸好媽媽的定義、育幼院孩子的未來,被拋棄的孩子如何尋找自己的存在價值等等連接在一起,也許看似散漫沒有重心,但對導演來說,這些連結都是有意義的,眼前這幅巨大、稍嫌龐大的圖像,也許對外人來說野心過大,消化不完全,但對於導演而言,肯定才是他心中的完整成品吧。

對了,我後來有發現到自己一直沒辦法進去這部片的原因,就是我會不斷意識到角色是某演員,相鉉是宋康昊,東秀是姜棟元,警察組長是裴斗娜,年輕媽媽是李知恩。一般電影我過了十五分鐘就差不多會忘掉這回事,但這部片會不斷提醒我,對欸這是誰誰誰,無法充分入戲。又,這部片讓我覺得可惜的,還有台詞未免也說得太明白了?如果這是純粹的日本片,可能是枝裕和會更願意留白吧?像是素英避免太照顧嬰兒羽星,避免日後離別會傷心這點,其實如果是日本片也許導演就會更大膽不明說吧,直接在台詞說出來有點怕觀眾看不出來的感覺?

但我還是很喜歡「謝謝你的誕生」,感覺這真的是不同國語感的感覺?在看韓綜的時候就隱隱感覺到,韓國人會有些我做為台灣人會覺得講話很肉麻的台詞,什麼「謝謝你的誕生」、「小心點,你們都是很珍貴的」,這真的是會是電影(也很可能是這種跨國合作的電影)才能做到的,把日常語言的陌異性召喚回來。

好久沒看到一部電影,要如此小心翼翼去分析不喜歡的原因,我甚至覺得這部片假如更一廂情願一點,煽情到底,不寫實到極點,我說不定就會「我知道它很不真實啊但我又沒有要在電影內追求真實」喜歡上了。